一個原本不起眼的邊陲諸侯小國,在春秋戰國驟然興起,連續擊破多個傳統諸侯大國、強國,終成一統。秦,起初本是東方股商覆滅的殘余勢力,在諸侯分封的周王朝,毫不起眼。然而,令世人想不到的是,在烽火戲諸侯的亂局中,數百年來在西方邊陲養馬的秦人居然獲得了在周王室的龍興故地建立一個新諸侯國的機遇。由此,牧馬人搖身一變,成為雄踞一方的關中諸候。直到此時,秦依舊是一個遠離華夏中心的邊緣角色,以至于秦穆公為了躋身主流行列,絞盡腦汁、廣募人才,終于迎來秦的崛起。然后商鞅入秦,更掀起變法。在此之后,往日的“
《潛邱札記》六卷,是清代學者閻若璩考證經史文獻所做的隨筆札記。各卷內容為:卷一、卷二雜記讀書考論,包括抄纂他書、考證經史、訓解字詞、詳辨地理水道、傳授讀書方法、評論詩文優劣等,卷三專釋古書中的地理問題,卷四上為策、跋、序、啟、哀辭等,卷四下為喪服翼注、補正《日知錄》,卷五為書信,共173通,卷六為詩賦。該書內容豐富,學術價值巨大,對研究經史領域的一些具體問題很有幫助。此次整理,以乾隆九年眷西堂刻本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為校本,并將吳玉搢、華玉淳、阮葵生、程晉芳等各家批注、校語以注
1945~1949年,上海勞資爭議爆發的頻率達到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來的最高峰,勞資關系緊張。為應對危局,國民黨政權轉變工運策略,從壓制工運轉變為控制勞工,引導工運組織為其所用,壟斷工運的領導權,注重將幫會組織納入體制。但國民黨政權內部并沒能集中工人運動的力量,而是分為工人福利委員會、勞工協進社、三青團等多方勢力。它們彼此互相爭斗限制了國民黨勞工組織的發展,為中共的城市革命提供了機遇。黨爭成為國民黨難以逾越的障礙。
開元盛世前的八年,朝廷政治一直籠罩在武則天的影響之下,可以稱為后武則天時代。在這短短八年,高層政治持續動蕩,發生了神龍、景龍、唐隆、先天四次政變,更換了武則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在紛繁復雜的政壇亂局背后,是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兩條政治路線的纏斗。本書用通俗流暢的寫法,大量細致的史實,復盤四次政變的來龍去脈,展現各方勢力在困境中謀求扭轉的種種對策,呈現眾多人物的立場變化與人性幽微,探尋政治動蕩的深層原因,以及其超越時代的鏡鑒意義。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文學是特殊的也是復雜的。這種文學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元代是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域商業文明的多元沖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體文化,這對元代社會環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審美趣味、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新的文化體系中,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書探討的是草原文化對元代文學的影響,以及元代文學對原有文學傳統的繼承,以此來探討元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變遷和歷史作用。
本書收入兩岸專家學者、退役將領等共研抗戰歷史的論文40篇,這些文章本著“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宗旨,圍繞日本侵華戰略和戰爭進程、國共抗日、抗戰歷史記憶和傳承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坦誠交流。相信這些思考和研究,會對加深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推進兩岸交流與融合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瓊崖黨組織在遠離黨中央、遠離主力的孤島上,領導人民堅持了23年之久的武裝斗爭,創造了孤島斗爭勝利的光輝范例。異常艱難困苦的孤島斗爭,淬成了可歌可泣的瓊崖革命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力弘揚瓊崖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收錄了部分反映瓊崖革命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瓊崖革命斗爭親歷者的文章、講話、回憶錄以及瓊崖特委的各項報告。上編以時間為線索,反映了大革命以來瓊崖地區革命力量的成長與壯大以及當地革命形勢的重要成果。收入本書時,對個別文獻資
本書是目前國內研究陜北解放戰爭最全面、最詳盡的研究成果。全書以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慶談判為起點, 用恢宏的筆墨詳細、生動地描繪了全面內戰爆發后, 中共中央機關于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轉戰陜北至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一年多時間里輝煌曲折的革命歷史, 講述了轉移途中的千鈞一發, 再現了戰斗現場的驚心動魄, 展示出謀篇布局的高瞻遠矚, 凸顯出依靠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運籌帷幄于山峁溝壑之間, 決勝千里于江河湖海之外, 轉戰陜北, 既是作戰最艱難困苦的一年, 也是中共中
《生生不息:甘肅文化的傳承(全四卷)》共分為:《甘肅始祖文化》、《甘肅黃河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甘肅民族文化》四卷。《甘肅始祖文化》圍繞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岐黃文化、農耕文化、先秦文化,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甘肅內容豐富的始祖文化;《甘肅黃河文化》通過黃河文化與華夏文明、甘肅黃河文化概述、甘肅黃河文化與其他文化、甘肅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系統地介紹了甘肅的黃河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用史海鉤沉、輝煌文化、節點明珠、未來展望四個篇章系統介紹了甘肅絲綢之路文化;《甘肅少數民族文化》
本書著重探討了明清之際江南的社會文化圖景,例舉了江南宏觀歷史進程中的一些重要面向,主要包括晚明至盛清時代的歷史變化與文化表現在地方生活史中的投射,以及知識分子的不同存在形態與文化生活、社會活動等,努力觀照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與家庭文化等的多樣化特質,揭示不同時代留給后世最重要的文化記憶與生活畫面,勾勒江南整體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變遷,從而反映出江南地區孕育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文化在區域以及全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鏈接性”意義,為進一步思考江南文化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