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礬山明礬工業遺址調查研究報告》是專注于特定地區、特定遺址類型的學術性專著,基于詳盡的田野調查、歷史文獻耙梳與深度訪談,對以浙江礬山10千米礦脈為中心、廣布浙南閩北多地的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資源現狀調查與歷史追溯。 本書通過脈絡梳理呈現了礬山六百余年明礬生產進程與區域生產環境的變化,以采煉生產、交通運輸、生活繁衍三類遺存為基本架構,探尋了以礦脈為中心的浙閩礬業文化圈的組成與結構,闡述了礬山在中國乃至世界同類遺址中的地位與價值,并對其保護發展給出建議。旨在為日益熱烈的礬山明礬工業遺址開發
本書共設東北亞歷史與考古研究、東北亞民族與疆域研究、東北亞國際關系研究、東北亞文獻整理與研究和海外譯介5個專欄,收錄19篇論文(包括韓國和日本學者3篇論著的譯文),內容涉及樂浪木簡、好太王碑拓本、北朝樂浪王氏、高句麗渤海研究現狀、遼代大族與西京、東北亞古代文獻整理與研究等諸多方面。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重要開端,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開展調查發掘,距今已有70年的歷史。本書依托70年來長江、黃河流域各地考古發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風格影響的玉器,配合以相關玉文化闡釋研究文章,從玉器視角呈現新石器文化脈絡中的石家河元素。
本書是國內禮制考古的第一本教材,在內容上分為“禮制文明概觀”“都城禮制”“喪葬禮制”“器以藏禮”四部分,囊括禮制考古學最重要的內容。其中,“禮制文明概觀”主要從宏觀視角論述中國古代禮制文明的發展演變;“都城禮制”主要以先秦秦漢時期的都城及禮制建筑為個案,探討不同時空都城與建筑所體現的禮制文化;“喪葬禮制”既有從個案出發探討墓葬、陵園喪葬制度者,也有從考古材料出發探討三禮文獻相關內容者;“器以藏禮”多從先秦秦漢時期禮樂器的角度出發,探討這 一時期禮制變革與不同功能器物的情況。
姚熹院士是我國高性能鐵電材料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他創立的“微疇-宏疇轉變”理論,引領了國際電介質材料研究的熱潮和發展。他推動了鐵電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研發了一系列新的電子功能材料,解決了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在功能材料領域的諸多“卡脖子”難題,促進了我國電子陶瓷技術的更新換代。姚熹院士創建了亞洲鐵電學會和亞洲電子陶瓷協會,并在亞洲各國和地區輪流召開亞洲鐵電會議及亞洲電子陶瓷會議,是世界公認的這一科學領域的權威者。姚熹院士忠誠于教育事業,培養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桃李滿天下。 本書通
赴他國開展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對于推動考古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跨國考古也已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本書以文明交往為著眼點,對19世紀中期以來亞洲地區跨國考古發展的歷史進行分期研究,包括對他國來華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及我國學者赴國外開展考古工作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梳理,從時空上闡明亞洲地區跨國考古的整體面貌、時代特征、成就與不足以及最新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本書通過對西方中心文明理論的回顧和反思,結合文明交往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對跨國考古推動文明交往的發生機制展開深入討論,并對今
本書介紹了《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實施十周年以來北京地區以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為主的地下文物保護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回顧了該法規的出臺背景、經過及影響,第二至五部分介紹了十年來北京市考 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開展的基本建設考古、科技考古 和文物保護、公眾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況。
本書收錄的訪談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間。在不同時期的談話中,托妮·莫里森分享了她作為教師、編輯、作家、母親多個身份的故事,以及這些經歷對她寫作的影響。
本書收錄《女性的焦灼》《拜訪瓊·狄迪恩》《投身大漩渦的瓊·狄迪恩》《沙龍采訪》《曲終人散后寫下故事》《非虛構的藝術No.1》等文章。
近代日本游華知識人曾根據自己的中國體驗描繪出各式各樣的新“中國形象”,這些形象是在“古典中國”與“現實中國”的交互參照中產生的。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知識人大致形成五種中國觀類型,即“榮衰一體”、“病體待治”、“日本中心”、“文明反思”與“幽玄浪漫”的中國觀。通過對日本游華知識人中國體驗之比對與分析,指明近代日本人的對華傲慢端倪,乃源于明治以降日本知識人的游華體驗,而“雙重中國”是其中國觀的主流認知方式,主要表現特征為“古今分裂”與“厚古薄今”。今天日本政要打出的所謂“價值觀外交”招牌,就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