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林科院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本書針對木材的多維弱相結構和外部條件作用下的木材多維結構失效機制,開展木材多維弱相結構解譯、外部條件作用下的木材失效機制、多維結構調控提升木材性能的作用機制研究;精確定位木材弱相結構,建立人工林木材弱相結構模型;考察在物理、生化及協同條件作用下,人工林木材弱相組織結構的變化與響應規律,探明人工林木材弱相結構破壞模式和失效機制,形成人工林木材的多維弱相結構的創新理論,為實現我國木材高質高效利用和為緩解優質木材供需矛盾提供理論支撐。
本書是關于森林空間結構分析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的專著,詳細介紹了森林空間數據采集與森林空間結構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提出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方法和森林拓撲關系分析方法,重點論述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間結構優化調控模型的建立與求解,給出了森林空間結構分析理論與方法的具體應用實例。本書是關于森林空間結構分析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的專著,詳細介紹了森林空間數據采集與森林空間結構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提出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方法和森林拓撲關系分析方法,重點論述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間結構優化
本書對竹材力學進行了系統編寫,一一介紹了竹材的拉伸性能、彎曲性能、壓縮性能、剪切性能、硬度、蠕變、沖擊韌性和斷裂韌性。分析了竹材作為最好的生物質材料之一,其強度高、韌性好的根本原因;力學強度在空間上的非均勻分布規律;以及受到竹種、生長期、生長環境、含水率,甚至竹稈部位等因素影響后的竹材力學性能變化。本書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系統介紹竹材不同尺度的力學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二是介紹竹材力學的影響因素,為竹材在加工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本書總結了長期野外考察、樣帶研究和定位可控實驗獲得的高寒草地恢復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進一步凝練,為高寒草地生態恢復提供通俗易懂、接地氣、實用的技術和模式,指導高寒草地的恢復、治理和管理,并加以推廣利用。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①高寒草地退化與恢復等方面背景;②高寒草地分級分類;③高寒草地生態恢復技術;④高寒草地生態恢復模式及案例;⑤草地監測評估技術;⑥退化草地及沙化草地恢復技術文獻計量分析。本書可以為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退化高寒草地生態治理模式和技術,解決高寒草地治理工程的技術難題,鞏固生態治理
土地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關系演繹的核心組成部分。從農業文明時期的鄉土單一結構到工業文明時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再到生態文明時期的多元共生結構的轉變正是目前世界各國土地開發利用正在經歷的實踐進程。鑒于中國的土地開發已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未來土地利用空間重組將面臨改善和提升土地整體產出質量的巨大挑戰,其中草地資源的有效開發是實現預期目標的一大關鍵,這正是本書撰寫的核心要義所在。根據國家土地資源開發與空間重組的實際,本書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通過國家人地關系演進
本書內容在結合我國養羊生產的條件和特點的基礎上,對羊的品種分類、繁殖技術、營養與飼料、飼養管理技術、羊舍建造、羊的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做了更為詳細的說明和介紹。與第一版相比,本書重點加入了一些波爾山羊養殖技術的相關內容,如波爾山羊的基礎管理、繁殖管理、飼養管理、雜交改良等。在羊只疾病防治方面,結合生產實際情況,刪除了一些不常見的疾病,增加了如小反芻獸疫、羊虱病、羊跳蚤病等內容。本書可供養羊專業戶、羊場以及基層養殖人員使用,也可供農業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壞死桿菌是一種引起人和動物壞死性、化膿性疾病以及參與腫瘤等疾病發生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給人和動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被廣泛關注。本專著在著者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對壞死桿菌病原學、流行病學和發病機理、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斷和綜合防治六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本專著內容豐富,數據確鑿,反映了壞死桿菌病研究的最新進展。本書既包括壞死桿菌病的基礎理論,又涵蓋了壞死桿菌病的最新防控研究。
魚道作為一種輔助魚類過壩的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壩修建對魚類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魚道過魚效益的發揮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魚道內部典型水力特性(流量、流速、湍動能、雷諾切應力)、環境因子(光、聲、水溫、溶解氧、pH)等。然而,上述水力學因子、環境因子如何影響魚道中魚類行為仍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魚類行為學作為研究魚類的適應性以及其特性間生態關系的學科,逐步發展起來。魚類行為學研究方法可以定量研究魚類的行為,使魚類行為學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相關領域。本書主要是講解魚類行為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
水利水電工程將完整的河流環境分割成不同的河道片段,阻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破壞了河流系統的完整性,阻隔了當地魚類種群的交流,導致這個開放、連續的系統在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及信息傳遞等方面發生一系列的改變,使生活在其中的魚類生存所需的生境條件、水文情勢發生變化。同時也降低了被隔離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活力,最終對魚類資源產生影響。因此,為了保護魚類,恢復河流生態多樣性,修建過魚設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書就過魚設施修建的關鍵技術和部分案例進行解析,總結出有效的過魚設施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技術包括體包括過魚
魚類洄游通道恢復工作的開展最早出現在17世紀,我國則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相關工作,主要是學習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先進成熟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模仿修建過魚設施。隨著過魚設施相關內容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水利、水電行業相關標準的編制和實施,我國在過魚設施的設計、運行、管理、評估等方面都有了較清晰的思路,擺脫了早期模仿國外的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績。本書在系統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