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了四川參與“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背景意義,開展的具體情況、主要成效、主要作用,發掘的優異種質資源情況等;概述了四川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分布、類型;總結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農作物地方品種收集、保存、鑒定和評價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本書對四川水稻、玉米、麥類作物、油菜、薯類作物、豆類作物、果樹、茶樹、桑樹和蔬菜作物的資源多樣性進行了分析,選錄了部分優異四川農作物地方品種,并對其進行了資源描述。
本書是"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項目所獲得大量數據、成果及信息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梳理取得的結果。全書共分為十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項目的立項背景,目標、主要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實施方案和組織管理,執行情況,取得的主要進展及重大發現,選取介紹了部分通過鑒定、評價發掘出的優異資源。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分別介紹了廣西地區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經濟作物、糖料作物、綠肥、藥用植物、菌類作物、花卉及茶樹的調查結果,主要內容為各類資源的地理分布情況及特點
本書介紹了田間試驗的有關概念、設計原理、常用的設計方法與實施步驟;介紹了試驗資料的整理、基本特征數、概率及其分布,以及統計假設檢驗的基本方法;介紹了單因素與多因素試驗結果的方差分析及雙變數的直線回歸與相關分析方法的應用。
行業大學在行業產業現代化進程中產生,與行業產業互促共進。面對農業科技快速升級更新的趨勢和農業現代化不斷增長的技術需求,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亟待改進和完善。與此同時,產教“兩張皮”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高校發揮社會作用的#大問題,農業高校急需合法合理地面向產業謀求高質量發展。為破解農業現代化“短板”問題,本書針對高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現狀及問題,借鑒美國和國內部分地區高校主導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經驗,依據管理與生產力關系理論、傳統農業改造進化理論、現代農業科技應用理論和
本書以農業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冶為選題,對現代農業背景下栽培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栽培特點加以闡述,同時提出改變原有栽培技術推廣思路、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素質水平以及豐富與完善栽培技術推廠內容等策略。并重點介紹了大田作物栽培技術、果樹栽培基礎理論、果樹裁培技術、果樹病蟲害特征與防治、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蔬菜主要蟲害的防治等方面。本書對栽培關鍵技術進行集成與歸納總結,并對今后我國綠色設施農業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與對策。
《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果樹卷》概述了廣西果樹資源的類型、分布和優異特性,選錄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期間收集、征集的 200 份栽培和野生果樹資源,圖文并茂,對每份資源的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優異性狀及利用進行了詳細介紹。
《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甘蔗卷》概述了廣西甘蔗種質資源的分布、類型、特色,以及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在甘蔗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和評價等方面的工作。《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甘蔗卷》收錄了240份割手密資源、80份斑茅資源、25份河八王資源、5份芒資源和5份果蔗資源,圖文并茂,展示了每份資源的形態特征,并詳細介紹了它們的采集地、類型及分布、特征特性和利用價值。
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基礎上,結合以往考察調研工作,《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大豆卷》概述了廣西栽培大豆的歷史、種植模式、分布和類型,廣西野生大豆資源概況,以及廣西大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情況;同時,選錄了 205 份栽培大豆品種和 20 份野生大豆資源,介紹了它們的采集地、類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價值,并展示了相應種質資源的代表性圖片。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稻谷的起源、文化、生產、消費及主要品種,稻谷的儲藏、病蟲害及儲藏過程中的品質變化,稻谷加工裝備的發展歷史及現代稻谷加工裝備及技術,稻谷(米)初深加工產品及特點,稻谷加工中稻殼、碎米及米糠等副產物綜合利用及稻谷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功能活性及可能存在的營養健康作用等。本書內容涵蓋稻谷產業鏈各環節,是一部內容較為齊全、科學性與實用性兼具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