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板書與教案欄”“測試與考研欄”和“參考答案”三部分。“板書與教案欄”內容是《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的精簡和提煉;“測試與考研欄”的內容是覆蓋教材知識點、多種類型的習題,尤其側重參考了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國家執業中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的相關試題;“參考答案”厘清了解題的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知識的不足。
本書以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校注》為底本,共九章,包括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辨少陽病脈證并治、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等內容。
本書原文以元代仿宋刻本《新編金匱方論》(鄧珍本)為藍本,與宋代林億等校定、明代趙開美校刻的《金匱要略方論》參照,立足于臨床應用,解析《金匱要略》重點條文,幫助讀者學習理解以及指導臨床實踐。
元代滑壽著。滑壽,元代醫學家。字伯仁,祖籍襄城(今屬河南)。《十四經發揮》將經脈與腧穴結合闡述,著重發揮任、督二脈蘊義,以與十二經相提并論稱作十四經,對后世針灸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本書作為中醫針灸經絡學著名的古典著作,被視為習醫之根本而世所傳誦。
本書主要以2015-2018年王鴻度教授對卓越中醫師班、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針灸學》《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等課程的授課實況錄音及視頻,融合了近15年跟師筆記等為藍本進行整理。內容主要包括:導論、經絡學說、陰升陽降論、標本根結、腧穴定位、特定穴、五腧穴、練針與練神、針刺技術、十四經絡系統及其腧穴、雜論并附王鴻度教授系列學術講座的內容:“少陽主骨”學說講座、“皮腠生神”理論講座、“頸椎病的中醫藥治療”講座、“《黃帝內經》中腰痛的治療策略”講座。
《黃帝內經·素問》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是中醫養生的本源之書。《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內經·素問》的開篇文章,論述了上古圣人養生祛病的指導原則,闡述了人的生命活動發展的總規律,是中醫基礎理論入門的篇章。作者通過對現代醫學知識的總結與思考,結合對相關典籍的理解,對《上古天真論》進行逐字注解并展開論述,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幫助人們理解經文的原義,并使其在閱讀中領悟本書所闡述的養生之法,從而自覺地維護健康、遠離疾病。
本書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之一,以宋·林億等詮次、明·趙開美校刻的《金匱要略方論》為藍本,根據《金匱要略》本科教學大綱編寫。全書共22篇,后附雜療方等三篇及方劑索引,在各篇中仍用分類的編排方式,并設【校注】【釋義】【點難指疑】【辨治思維方法】【臨床應用舉要】【讀案今鑒】等六部分,其中【點難指疑】將條文中難于理解、尚有爭議的內容簡要列出;【辨治思維方法】圍繞相關條文簡述其所體現的臨證思路和方法。全書主要闡釋金匱原文,注重對中醫臨床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圖解新思維·中醫學基礎》以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審定教材《中醫學基礎》為依據,主要介紹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預防和治則等方面的內容。本書以“知識點歸納、相似點比照”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醫藥院校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中醫護理,以及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醫學心理等相關專業學生作為備考復習用書,也可作為醫藥行業考試與培訓的參考用書。
本書介紹了中醫溫病學中的濕熱病內容,包括溫病概論、濕熱病脈證提剛、辨太陽濕熱脈證并治(上)、辨太陽濕熱脈證并治(中)、辨太陽濕熱脈證并治(下)、辨少陽濕熱脈證并治(上)、辨少陽濕熱脈證并治(下)、陽明濕熱概論、辨陽明濕熱脈證并治、辨陽明濕熱脈證并治、辨陽明濕熱脈證并治、辨陽明化熱傷陰脈證并治、辨濕熱困阻太陰脈證并治(上)、辨濕熱困阻太陰脈證并治(下)、辨濕熱陷入少陰脈證并治(上)、辨濕熱陷入少陰脈證并治(下)、辨濕熱傳入厥陰脈證并治、濕熱病中西匯通(上)、濕熱病中西匯通(下)、常見濕熱
本書系道引系列的第二部,主要運用49種運動技術,配合穴位按摩,實現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柔緩筋脈的效果。本書適合各類人群健身參考,是養生保健、運動康復的有益枕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