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中尊崇道家思想,肯定老子的順應客觀思想,但舍棄其中較為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之長,形成涵蓋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組織編纂《萬卷樓國學經典(珍藏版):呂氏春秋》的目的在于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為此后秦國的統治提供長久的方略。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并列,表示了他對《萬卷樓國學經典(珍
“藍態·文以化企”,是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開辦的“傳統文化進企業”的公益項目。自2017年8月19日啟動,至成書之前,已成功舉辦19期。注冊的企業會員近百家,參與過現場答疑的企業員工約3000人次,直接受益的企業一把手、高管約1000人次。 本書是對“文以化企”各期分享活動現場一問一答的真實記錄,如同武林中人的見招拆招,亦如醫患之間的對癥下藥,絕大多數問題都具有共性和普遍意義,重復提問的幾率極高。將這些問題整理結集,擷取精華,可以讓讀者相觀而善,思齊思省。 “
《王船山畫傳》從王船山出生到病逝的生命時間為經,以王船山先生生平所到之地、所做之事為緯,全面系統而直觀地展示王船山曲折坎坷而偉大的一生!锻醮疆媯鳌纷髡邭v經二十多年,在寫作《王船山傳》一書時,沿著王船山的行蹤采訪知情人,積累了大量文字圖片資料,現經梳理,形成3萬多字、340余幅圖片、80余篇文章的《王船山畫傳》一書。 全書圖文并茂,在先生誕辰四百年之際編輯出版,無疑對紀念船山誕辰、弘揚船山文化意義重大而深遠。
本書批判了西方把儒家倫理視為美德倫理的觀點,并通過考察中國早期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荀子》和《禮記》等,論證了規則與美德并非對立而是統一的,儒家倫理實現了規則與美德的統一,因而是一種更為完善的倫理體系。
儒家倫理是“學儒”而不是“儒學”,即儒家文化中“篤行之”“知行合一”“學而時習之”等注重力行的精神是發揚美德、承傳文化的關鍵。儒家倫理充滿了實踐的智慧,是積極的實用主義,在中華文化復興的當代,尤其能為
一個人一旦發了大誓大愿,其本性光明的力量油然生起,即如山下之泉噴涌而出,謂之果行;對于前行途中所遇到每一個有緣的求學者,進行教誨點撥,令其開悟,謂之育德。 “人”如何“定”,儒釋道各有其法,究其要,全在于一念真心。儒家主要是修“至誠”之心,具體方法,不外乎“知、止、定、靜、安、慮、得”七步功夫。 儒家、道家是以“知止”二字來表達“邊界”的。也就是說,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清晰地找準自己的位置,然后明確自己的職責,進而履行自己的義務。 “還是要多關心他”,
本書稿從啟蒙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三字經》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及當代價值。全書共五講,先從啟蒙教育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重要性講起,引入《三字經》在古代啟蒙教育中的地位,闡述《三字經》如何通過極簡練的語言講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圣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于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圣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并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
《從〈大學〉看修身之道》依循《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的論述思路,系統闡述了修身的內在意涵、方式方法、進程步驟以及當代意義。作者借用《說文解字》的相關字詞解析,注重從“字”的角度引申敷衍,對《大學》所述
《中庸》是“四書”中頗具理論深度的著作,對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了深刻、系統、透徹的學理闡述。本書分為四講,從《中庸》的內容梗概、“中庸”的內涵、“中庸”的道德情操和準則、“中庸”的處世方式幾方面,
本書是作者對《論語》的解讀和闡述,全書分為三講,主要圍繞“什么是君子”“君子人格的特征”“君子人格的養成”來闡述。作者遵循孔子的思想軌跡去領略君子人格的構建,將深奧的道理貫穿在古人的平凡生活中,舉例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