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日兩國的文化強國戰略視角出發,通過梳理兩國的世界雙遺產申報及本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歷程,進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其次,分別走近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考察中日兩國在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中所提煉出的具有獨創性和先進性的“中國經驗”“中國路徑”“日本方案”“日本模式”等保護與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進而總結和提升中日兩國在文化遺產領域所開創的成功典范,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機制。最后,面對新時代文化遺產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報告提出中國要主動“走出去”,積極“請進來”,要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當前我國的立法權配置格局,在此基礎上對“立法事權”體系化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展開論述。第二章對我國當下中央立法權事項的形成展開論說,對改革開放以來地方立法權的擴展演變歷程分析。第三章對我國立法權劃分“重要程度”標準與“影響范圍”標準德利弊展開分析,提出“重要程度”與“影響范圍”宜同時適用。第四章對縱向“立法事權”的定型趨勢展開分析,并分別以“生態文明建設”“基層治理”“城鄉建設與管理”“歷史文化保護”為例對設區的市立法事權行使范圍的確定機制加以闡釋。第五章則分別
本書以“法治信仰”為主題,以對“法律信仰”一詞的反思、重構為切入點,全面而詳細地闡釋了法治信仰的本體內涵、層次結構、現實意義、培育路徑等基本問題。就國內法學界而言,首次搭建起了法治信仰理論的完整體系,全方位提高對法治價值推崇尊重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反映了現代社會基本價值取向,再現了治理目標的意識形態特性和治理手段的法治化特性。在理論層面,本書超越了西方語境下的“法律信仰”,建立起了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需求的“法治信仰”理論體系。本書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
“法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路徑。本書以“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的研究基點,將“民族”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的實踐內容,將“中華民族”作為最終實踐目標,從而建立起一個“個體-群體-整體”的分析框架。當然,立足于“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只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要將這種可能性升華為必要性,則必須將視野聚焦于當代民族法治體系的制度建設之中,一方面肯定其偉大成就,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間,進而在憲法關于民族法治的原則規定之下,
歷史中國何以在誕生之初即成為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在制度層面如何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完善?通過歷史中國的憲制實踐,我們是否可以揭示一般憲制可能或必須面對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現實關懷的學理反思?解答這些問題,就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本書從歷史中國所面臨的至關重要的核心政治問題出發,以十一章和四篇附錄的篇幅,按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層層遞進,深入剖析了歷史中國在宗法封建、父子長幼、男女兩性、兵制與軍事工程、邊政區劃、度量衡標準、經濟政策、文字語言標準、政治人才選拔、皇帝制度、國人與村民等
本書通過對架構這一網絡法原初概念的重新理解,解釋數字生產方式的出現如何推動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和政策調整,架構不僅是規制性手段,也是生產性空間,集中代表了數字生產方式需要法律保護的核心利益,圍繞這一利益訴求,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字經濟生產過程和控制過程的一體兩面,以及互聯網從開放走向封閉的內在邏輯。
我國《票據法》自1995年制定以來,已歷經將近三十年。《票據法》自身亦存在諸多疏漏與不足,其修改勢在必行。期間,電子票據的面世及票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舊法規難以及時應對新情況。正是基于此種需求,本書試圖對法德日英美五國票據法進行翻譯,為我國《票據法》之修改提供比較法上的資源和借鑒。此外,學界既有的兩本票據法匯編書籍《中外票據法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國外票據法》(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其出版時間已有30多年。加上目前國內論文、教材或著作中,雖然有涉及法德日英美五
本書以中華法系司法案例為專題,從司法案例角度展現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審判全貌,旨在進一步促進案例法學的研究。本書精選20篇案例研究,分別從裁判方法和司法原則、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的互動、習慣法和訴訟程序三方面加以論述,由主編撰寫導讀對中國古代案例研究的歷史進行梳理,并有中華法系司法案例研究的文獻索引附于書后。
本書考察了英國和國際背景下的少年司法,同時借鑒了作者在蘇格蘭的經驗,以突出所有司法轄區在平衡福利和司法方面面臨的挑戰。本書探討了政治理念的影響,以及涉及少年司法和實踐的結構性和實際性挑戰的影響,包括早期干預、恢復性司法、結構化風險評估、強化監督、維持改善和實踐評估。本書所涉及的理論框架借鑒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反映的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教育學傳統。 這是一本專門關注在少年司法中通過循證提供服務的書。本書適合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學習使用。對在高校學習少年犯罪和少年司法課程,或者在實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