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內第一部論述全球化與民粹主義的專著,有助于深入思考經濟全球化的政治效應,探尋全球化的發展軌跡并預判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隨著民粹主義在發達國家的興起,此前數十年間不遺余力推進全球化的主要發達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轉向逆全球化。要透徹理解逆全球化思潮的形成與蔓延,就要剖析全球化與民粹主義興起之間的因果機制。其次,本書有助于分析近年來發達國家政治變局的深層原因。作為當今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的一個部分,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政治變局最集中體現在民粹主義的興起上。對民粹主義起因的深入探索,將使我們能夠更確切地
本書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經典著作,立足于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國家權力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法則為切入點,勾勒出明代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鄉紳里甲層層制衡的龐大國家機器。通過明代權力結構初創、定型、調整、再定型的全過程,展現明代國家權力結構演變的雙軌制軌跡,展示中國歷代國家權力內廷機構外廷化、中央機構地方化、監察機構行政化的普遍規律,揭示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質特征。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政治演進,另辟蹊徑探究唐玄宗、唐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通過考察中書令(首席宰相)與太子在皇權政治下的政治配置關系及其變化,詳細論述了玄宗、肅宗朝政治制度變化與中樞政局演進的互動關系。
作品視角獨特、觀點鮮明,不囿于對當時人事紛爭或歷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釋了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本書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唐代銓選制度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
本書通過個案分析,細致解讀官員履歷材料,探討高層職事官在唐代經歷的“使職化”過程,闡釋唐代高層文官復雜官銜的特征和深層意義,對唐代的政府架構及其權力運作方式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動態的理解,并且使讀者深入體會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實態。
本書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中年經常出任的幾種核心中層官職,其中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府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闡明了這幾種官在唐代政府架構和士人官歷中的意義與位置。
本書精選唐代幾種最常見的基層文官,秉持“在傳記中考掘制度史”的原則,從唐人的生平經歷、從眾多唐人的官歷著手,詳考唐代基層文官的各個面貌,以厘清唐人剛出來做官時的一些實況,特別是他們的入仕條件、仕途前景和職務等細節,對理解唐代士人的仕宦生活大有助益。全書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別探討了京官(校書郎、正字)、縣官(縣尉)、州官(參軍、判司),以及幕府官(巡官、推官和掌書記)等四類八種唐代基層文官,第六章則綜合討論這幾種文官的共同課題,諸如俸錢、任期、辦公時間與假期等,最后一章描繪出兩幅唐代基層文
社會信任是凝聚社會共識、協調社會秩序的基本要素之一。社會信任的不足和缺失會引發 流動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社會交往半徑不斷擴展,人們所面對的族群多樣性因之不斷 (CSSC)數據,根據研究問題與實證分析的需要,運用了多層次混合效應線性回 (MLSEM),探討中國西部地區的族群多樣性影響特殊信任與普遍信任的具體效應,并在 中的中介作用
本書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探索延安精神之源、詮釋延安精神之魂,并結合時代特點強調: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底色。
本書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視角,從優化政治引導、轉變政府理念與行為邏輯、主體賦能、制度供給、技術嵌入等方面進行了路徑探索。協商治理是由協商民主理論與治理理論聚合延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治理范式,由于具備民主的價值屬性和鮮明的問題導向而逐漸被應用于基層社會治理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在農村社會如何建設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體正成為一個重要的實踐命題。理論維度上農村社區協商治理通過民主協商機制可以有效營造起社會治理的利益共同體、行為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因而農村社區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