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播生態發展報告(2022)》從傳播生態學視角聚焦全球傳播格局和世界傳媒發展,在復雜的全球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媒介、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息共生關系,為傳播研究和媒介管理提供某種聯動、系統化、戰略化的思路。報告凝結傳媒業界、傳播學界和相關官方管理機構的智慧,從政策-區域、技術-實踐、市場-案例、國別-生態四個維度,全面勾勒了2021年以來世界傳媒發展和全球傳播格局變遷狀況。 本報告認為,2021年以來,全球傳播生態呈現出以下六大特征:第一,社交媒體平臺混戰打響,TikTok和抖音賽道領先;第二
本書關注在信息市場話語權較弱的中西部縣級融媒體中心,將山西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中西部基層媒體的實踐為研究載體和建設案例,從理念技能、用戶需求和操作模式三個方面深入研究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資源整合、數字化轉型來建設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平臺的策略,并探討如何以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突破口構建“互聯網+媒體+智慧政務+政府數據公開+智慧城市運營”的智能媒體新平臺,以中西部媒體崛起來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和文化強省建設。
本書以2007年來媒介融合的發展歷程為話語背景,對視聽文本所處的新的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做了梳理,并指出媒介融合語境下視聽文本的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問題,即敘事學問題,以互動敘事概括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媒介融合語境下的視聽文本敘事的核心特征,并以此為起點展開了互動敘事學的探索性研究。
本書針對科技大數據資產價值低估、現有科技數據產品的數據增值性挖掘差的現象,為解決多模態科技大數據的價值發現與評估問題,構建能夠充分體現數據價值的科技大數據價值評估體系。主要內容包括科技大數據聚合、融合、交易、服務的多元化價值鏈構建技術,全周期連續統的價值鏈建模;科技大數據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及價值評估方法;科技大數據全過程交易的核心增值節點識別和增值路徑挖掘技術,科技大數據的增值路徑優化設計;科技大數據的交易機制與營利模式、定價策略與價值分攤技術,科技大數據交易與服務的協同優化及典型解決方案,科技大
一項管理決定,要做到讓下屬能夠秒懂;
一個產品,要做到讓用戶能夠秒懂;
一項決策,要做到讓社會公眾能夠秒懂。
溝通真的是一種決定未來的重要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想從眾多的信息中脫穎而出,就需要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讓對方可以秒懂,這才是有效溝通的捷徑。
降低他人理解成本是實現秒懂的不二選擇。本書給出的4G模型囊括一系列實操方法,比如對比、類比、場景化、講故事等,以期幫助那些正在被理解成本問題苦苦糾纏甚至還沒意識到這回事的人。
該書收集整理了國內外中國學研究等方面的大量資料,采集分析了BBC廣播電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人民日報》關于中國的報道,梳理了百年來好萊塢大片中的“中國人”形象,細察了西方高校課程如何嵌入價值觀念,還調研了加拿大、英國、德國專家、學生和群眾對待中國價值觀念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該書從學術上剖析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話語體系的關鍵詞及其理論邏輯、考察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話語建構和傳播經驗、診斷了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焦點難點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策略、機制
何微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新聞學家、新聞教育家和新聞思想家,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學專業的重要奠基人。在新聞史上與北甘南王西北何之美譽。為了深切緬懷何先生的新聞業績和教育貢獻,追思學習何先生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不懈奮斗的高尚品格,推進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繁榮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青年新聞傳播學人才成長機制的創新和完善,西北政法大學2017年起發起設立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暨青年學者論壇,每年舉辦一屆,第四屆論壇吸引了全國50余所高校的200余位青年學者
本書共14章,內容包括:新媒體寫作概論、新媒體新聞寫作、新媒體微紀錄片的寫作、新媒體微電影寫作、新媒體短視頻寫作、新媒體微文學與文本寫作、自媒體平臺與文本寫作、新媒體編輯概述、新媒體報道內容選擇、新媒體文字編輯加工技巧等。
本書主要運用風格理論和批評話語分析理論,關注并超越新華體的表達本身,探索其內在的精神本質,挖掘其背后的邏輯動力,努力為新華體的研究作進一步的探索與開拓。本書采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由新聞文本而新聞生產者到社會實踐的研究進路,輔以中美新聞通訊社的比較研究布局,力求較為全面、完整而深入地研究新華體這一主要的新聞存在。 同時,社會與新聞工作在發展,新華體的適度調整勢在必然。優化新華體,乃至我國的新聞文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與一定的客觀條件。
中國電視自1958年誕生至今,已走過六十多年歷史。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電視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確立起這一主流大眾媒介的強勢面貌。長期以來,電視的文化形塑著人們對社會的想象與認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機制,對于整合當代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國電視,并不僅僅是對其作為一種主流傳播工具的審視,更是對使用并且依賴這一媒介的社會群體及其結構秩序、文化表達的認識。本書采用新文化史的闡釋框架,通過生活方式研究的視角,以“看電視”建構大眾生活方式這一核心線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