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圖書,從學術期刊定量評價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多屬性評價方法兩個視角開展研究。全書共八章,章是緒論,第二章是基礎理論,第三章和第四章側重指標研究,同時為后續多屬性評價打下基礎。第五章至第八章是多屬性評價方法的相關研究,圍繞多屬性評價方法的幾個關鍵要素展開。該研究有利于加強學術期刊管理,提高辦刊水平,有利于高?蒲性核喕蒲泄芾,有利于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競爭力。本書從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兩條視角開展研究,評價指標是基礎,多屬性評價方法過程作為研究主線,對學術期刊評
本書重點整理和研究了“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女媧煉石補天”“曦和御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牛郎織女會天河”八大神話故事,并總結了神話的“神圣化”與“人性化”的特點。本書主要從詩歌傳播的角度,對中華創世神話進行了專門梳理和解讀,這在當前的神話研究領域是十分獨特的嘗試。本書充分利用現有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尊重民間傳說與歷史文獻的前提下,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邏輯思考,充分發掘中華創世神話的民族特色,充分體現中華神話“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的三大核心理念。本書對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圖書館建設概論、圖書館新館建設實踐、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理論、閱讀推廣工作機制、閱讀推廣場所建設。
畫報是一種圖文并茂記錄歷史真實事件的媒介形式,在時效性 上比不上報紙,在深度上比不上古籍,雖然新中國成立前的畫報多為私人出資創辦,多數畫報或半途夭折,或曇花一現,但它記錄了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國內外政治、經濟、科學、藝術、市井趣聞 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不僅記錄當下,而且昭示后世,堪稱一部部 各具特色的近現代史。尤其是它以圖畫記錄歷史的顯著特色,讓歷史更加直觀、生動、鮮活。本書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清末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天津地區非常典型的各種畫報,對每種畫報的創刊日期、終刊時間、出版者
本書圍繞《建設》雜志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行研究,分析了《建設》從創辦到?陌l展歷程,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在《建設》之前的傳播概況,概述了《建設》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總體面貌,并結合《建設》作者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實例進行了具體的個案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建設》在參與新文化運動,傳播新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面,成就突出,另一方面揭示了《建設》傳播馬克思主義所存在的內容解讀的選擇性、理論來源的駁雜性等局限,指出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種工具意義上的運用。
《我經歷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據石峰的采訪口述內容整理編撰而成,以口述歷史的形式,回憶了石峰從參軍到進入出版行業工作這三十多年中,他所見證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擔的一些重大項目,參與的一些重要工作,這當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艱難;既有人生的關卡,也有成功的喜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為出版事業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同時也見證了他為出版事業所做的貢獻;讓我們捕捉到不少通向歷史真相的線索,同時也記錄下很多寶貴的人生感悟。
本書對中國的禮儀制度及其精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對禮的形成、制度的建構、禮的內在要求、禮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做了系統的解說,對禮對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社會共識和價值認同的作用進行全面闡釋,使讀者明白中國人數千年來內在的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并解讀了流傳至今的老話、格言和諺語中蘊含的行為規范、心性修養、傳統美德。讀之有趣,覽之有益,品之有味。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群眾文化視域下中國電視認同研究”(項目批準號:2OFYSB006,于2020年10月立項)的研究成果。緒論部分為研究緣起,主要介紹本書的研究對象、核心命題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聚焦“研究視角問題”,主要闡釋群眾文化內涵外延、歷史脈絡和時代內涵,并解釋選擇群眾文化作為研究視角的原因及其價值。第二章聚焦“主體性問題”,主要用比較方法來分析人民群眾在電視創作與接受活動中的功能定位、角色嬗變和當前現狀。第三章聚焦“內容生產問題”,主要從群眾文化與電視互動關系解讀
本書聚焦于中國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的轉型問題,在梳理了國內外媒介融合發展趨勢和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演進歷程的基礎上,結合傳播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相關理論,構建出跨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本書通過對較有代表性的報紙編輯部轉型模式的系統分析,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深入分析了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的動態發展變化、階段性特征及其對媒介生產流程、經營方式等帶來的重大變革。在對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轉型的動因、現狀、問題及原因等內容歸納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融合新聞生產組織結構轉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