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的隨筆集,講述了他作為經濟學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思考和決策。該書匯集了關于學術界、經濟、政策、旅行、文學等領域的文風多樣的文章。這本書提供了作者與世界交往的獨特一瞥:他對當代政策和經濟問題的看法,他對世界不同地區的探索,以及他對影響他本人的人、思想和書籍的反思。在不失風趣的同時,讓讀者借助作者的視角,觀察理解很多現實經濟現象。作者對當代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爭論進行了評論,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批評。這本書穿插著對人物、地點和經濟學理論的評論
積極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是國有企業貫徹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重要體現。然而,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落地?國有企業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在哪?在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中,如何體現國有企業的價值定位?國有企業如何實現自身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國企”的具體路徑選擇是怎樣的。國有企業如何發揮海量生產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本報告基于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理論邏輯,討論了分類改革下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路徑和政策選擇,利用上市國有企業公開披露的數
本書由“基礎理論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應用對策研究”三部分構成。一是基礎理論研究,圍繞‘智能 ’時代現行文化產業體系的變革挑戰與理論重塑展開,從變革挑戰與理論構建維度,基于內涵、機理與標準的理論建構,從國內與國際維度進行雙重參照與體系重塑。二是理論應用研究,圍繞當下中國區塊鏈領域發展的技術與制度協同優勢,開展區塊鏈技術主導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研究。三是應用對策研究,在前面研究內容基礎上重點建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治理能力”,從智能技術與制度協同創新根源上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治理水平,并對現代文化產
在本書中,作者以“扶手椅經濟學家”的方式,探討了那些與我們平常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瑣事,目的是展現經濟學家是以何種方式思考的,以及這種思考會帶來怎樣顛覆我們日常認知的結論。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打破認知囚籠,讓我們不再輕信所謂一成不變的定論,也不再不假思索地質疑那些看起來難以理解的另類現象。即便你毫無經濟學背景,也可以在輕松又充滿驚喜的閱讀中獲得啟發,洞悉經濟學常識,修正見,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世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決策。
本書涵蓋的內容包括里根時代的經濟政策到2008年經濟危機的發生,以及之后近10年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直接批評了解除管制、對富人減稅等經濟政策,他認為,正是這些政策,讓這個國家賴以自傲的美國夢成為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幻想。
拉凱什·V.沃赫拉(Rakesh V. Vohra)在本書中為學習和掌握中級微觀經濟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進路。他逆轉了傳統的主題排列順序,先從數學上比較簡單的主題開始討論,再逐步過渡到比較復雜的主題。《價格與數量》先從壟斷問題入手,因為它只需要用到單變量微積分(而不是多變量微積分),從而有利于要求學生明確而專一地關注作為經濟學理論核心的基本權衡,即,如何看待單位利潤(或利潤空間)和成交數量之間的關系并做出取舍。接著討論的主題是不完全競爭及其與壟斷的對比,同時引入了納什均衡的概念。直到全書的倒數第二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恒不變的主題。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本書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揭示那些看似非理性行為背后的邏輯和理論根源。《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插圖版)》插入了180多幅精美生動的漫畫,更新了案例,以期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自《習慣的力量》出版以來,作者查爾斯·都希格幫助成千上萬的讀者通過了解習慣的運作機理,獲得了切實有效改變習慣的方法,并因此讓人生與事業煥然一新。《習慣的力量2》延續了作者在行為科學領域的研究,聚焦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實現真正高效工作、生活的選擇和信息處理方式。作者總結出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原則:高效并不意味著超額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絕對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甚至犧牲個人生活。高效是一種科學,一種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和刻意練習掌握的能力。通過潛心研究神經科學
本書以生態學視角和全球史觀對19世紀以來的歐洲崛起進行了再闡釋,通過作者新穎的比較研究,為我們理解世界經濟史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依靠可靠的史實與詳實的數據,將中國與歐洲放到同一標準上,對其人均壽命、市場限制、營養攝入、土地利用、勞動力流動性等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在研究思路上,作者強調的是全球史觀和比較研究,并且突破了傳統比較研究中將整個國家作為比較對象的研究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體系之中發達的“核心地區”和欠發達的“外圍地區”之間的對應比較、各地區基于不同方面多維比較、不
如何通過對公共項目績效進行科學測度,發現績效生產中的薄弱環節,進而實現公共項目績效的最大化與績效損失的最小化,是公共項目治理研究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書基于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理論(PV-GPG理論),試圖通過對公共項目績效損失結構、測度、影響因素以及治理路徑的研究,找尋公共價值視角下公共項目績效損失的測度方法與改進路徑。本書在理論上有助于促使公共項目績效管理回歸價值理性,推動PV-GPG理論的落地與深化,進而完善公共項目績效評估與治理理論;在實踐中有助于促使政府將公共項目的關注焦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