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基層治理與數字技術契合度愈來愈高,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智慧治理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向。本書以衢州治理經驗為對象,對中觀結構與微觀行動展開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數字技術對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機制的重塑與創新機制,總結提煉出別具特色的衢州模式。全書分為技術治理原理、技術治理結構、技術治理樣態和未來社區展望四大部分,較為詳盡地展現了基層技術治理的效能性、獨特性和新方向。書稿對于數字時代我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走過了幾十年光輝歷程。作為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充分發揮了團結社會各界、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作用。本書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協的組織機構、日常活動和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全書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統一戰線,也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也沒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其取得的一切成就。
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姜輝任主編,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輯錄。本書共收錄我院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學者的80多篇研究文章,劃分為4個專題,內容涉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及政治、經濟、國際社會等若干重大問題。全書以2019年我院學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名義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報刊發表的重要文章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
本書是作者為紀念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遴選了34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和文章,編著成這本個人文集。本書的五個部分內容基本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涉及各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與實踐的許多熱點、難點問題,側重勾勒改革開放40年的制度創新歷程,旨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
基層治理是國家與社會發生直接互動的主要界面,是聯系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重要紐帶,更是維系人民美好生活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關鍵工作。基層治理的實踐,往往展開于多層級、多領域、多屬性的各類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當中,其本身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本書利用2000~2008年間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圍繞農村基層治理中若干重大問題開展的三輪覆蓋六個省、三十個縣、約六十個鄉鎮和約一百二十個行政村的連續跟蹤調查數據,通過嚴謹的實證分析,對本世紀第一個10年中基層治理體制的結構及其變遷做出比較全面的描繪和相對
本書收錄作者公開發表的未曾被其他論文集收錄過的論文32篇,根據文章內容分為四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發展(1949—1957)5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政治發展(1957—1978)6篇,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政治發展(1978—2012)16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發展(2012—2019)4篇,另有1篇作為全書的代序。所選論文對各時期相關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客觀地了解國史。
在政治領導權順利交替開啟新時代之后,2013年迎來了中國政治的新開局,適應全新大國定位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開始邁向現代化。 就國內而言,2013年延續了三十年多來不斷改革的時代命題,繼續深化改革;同時,為了避免改革所帶來的張力,以回歸傳統、重塑傳統為契機,著力培育穩定性的力量。無論是政治上激活傳統,還是經濟上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國家都有意在改革創新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