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釋道誠編集,其編撰本意是為當時的初入法門者提供閱讀佛經的方便,全書分為姓氏、稱謂、住處、出家、師資、剃發、法衣、戒法、中食、禮數、道具、制聽、畏慎、勤懈、三寶、恩孝、界趣、志學、說聽、躁靜、諍忍、入眾、擇友、住持、雜紀、瞻病及送終共27篇,收錄679個條目,引經據典介紹了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歷史沿革、儀軌制度等,以類相從,簡明扼要,可以說它既是一部以類書形式編撰的解釋佛教重要詞匯的辭書,也是佛教徒修行入門的指導書,對當代普通讀者了解佛教文化知識亦有重要意義。其引證廣博,收錄了當時有關佛教制度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龍是一種綜合性的圖騰龍是以大蛇為基本原型的龍是遠古居民對灣鱷的特殊稱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從古代史書、筆記、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為人知的記載,并聯系多位目擊者所提供的證詞,反復比照,論斷獨到龍是一種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動物,并且是一種有別于蛇、鱷的古代兩棲類動物。它的身影
對一個民族而言,神話是上古時期的人類智慧遺存,是世代相傳的集體記憶,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細胞,是所有表達的元表達,是所有意義的元意義,是所有結構的元結構。真正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要從源頭神話開始。 中國的上古神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然而,因其來源復雜、傳承曲折,又多經砍斫嫁接,僥幸留存至今的,不僅大多只言片語,而且往往自相矛盾;并且,深奧難懂的古漢語也往往使普通大眾敬而遠之。作者本著一種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以接近譜系化的邏輯方式對雜亂的上古神話進行了
《宗教學是什么》以通俗淺顯的語言介紹了宗教學這門新興的、交叉性或綜合性的人文學科。為了捕捉宗教學這門年輕學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氣象”,作者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別有新意地濃筆重書“幾個理論分支”和“一個核心問題”!皫讉理論分支”: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語言學和宗教文化學;“一個核心問題”:宗教的本質是什么?前者彰顯了宗教學海納百川的學科氣象,后者揭示了宗教學精微幽奧的學科深度,可以說,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而書寫的。
本書旨在探尋自印度佛教來華、漢傳佛教漸次形成時期,即漢唐時期(公元一至九世紀),中華漢傳佛文化諸樣式的萌生演化過程(即中華禮樂文明與天竺佛陀教化遇合與化新過程)。主要內容如下:佛文化在華生根發榮之基壤——寺院經濟的半自主、非自主發展,佛寺建筑主體型制之宮塔、樓塔、廊院殿閣三式遞嬗,官民營寺發愿的普遍心理期待,中古三教(儒釋道)哲學論辯與時代學風,佛陀妙相的華式“中和”美韻創造及畫業生徒養成,佛經翻譯學與玄奘“新譯”貢獻,等等。
本書系內容設計充分照顧到社會上一般青年讀者的閱讀選擇,適合自學,同時又能滿足大學通識課教學的需要。 “成千上萬的人信心之誠篤可以移山,但若問他們宗教究竟是什么,他們可能張口結舌,或只能說說外表的象征,但談不出其內在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