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國家政治體制還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這本專著中,白彤東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啟發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試圖解決當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問題。 在國家政治體制問題上,本書認為,儒家可以認可自由民主政體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認可機會平等與以人民為本的政府問責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會把更多的政治決策權給與那些在道德上、實踐上、智識上能夠更加關愛人民的賢能者。其結果就是建立在人權與法治基礎上的結合民眾意見與精英決策的混合政體。 面對當代民主體制的問題,主流的政治理論家的思
本書研究儒學,重點對方以智、戴震的哲學思想體系作了深入探討。內容包括:儒學的歷史與未來——我的儒學觀
全書分為五篇,分別以總論篇的宏觀視角,分期篇的中觀視角,以及奠基期、展開期、高峰期個案篇的微觀視角對“中國古代哲學”由總體論述,到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具體分期,再在分期為“奠基期——先秦時期”“展開期——從西漢到唐末”“高峰期——從北宋到清末”的基礎上,對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和話題進行再詮釋。
本書是由作者1993-2000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易經》上經三十卦、1994-1999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易經》下經三十四卦內容整理而成,將《易經》歸于儒家修、齊、治、平的價值體系,還原儒家經典的哲學內蘊和思想力量,同時結合自己對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讀者了解經典之真義,實用之價值,從而啟發現代人運用經典的智慧來指導人生。
《系辭傳》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傳》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者。本書是一部講解《系辭傳》的專著,作者劉君祖先生從經典入手,通過依經解經的方式,對《系辭傳》進行了白話翻譯及經典詮釋,他的講解博取眾家之長,又有新的闡發,全書主要根據《系辭傳》上傳和下傳的篇章結構,逐字逐句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又聯系實際案例加以解說,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進一步理解《系辭傳》的高深意境。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英文講稿。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的背景;諸子的由來;孔子:第一位教師;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等。
本書由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主編,分學林述往、古典新詮、經學義理、經史專論、圓桌會談、書評等部分。學林述往四篇文章,介紹了之前不太為人所重視而與新儒家有關系的近代學人,揭示了新儒家學術群體學術面貌的某些側面。古典新詮收錄對于《老子》古本第十五至二十一章的校讀;經學義理收錄的兩篇文章分別對先秦儒家顏氏之儒和荀子“成圣/成治”之道進行了重新解讀,揭示出早期儒家義理之學的特質;經史專論部分,既有對《春秋》隱公繼位問題、朱熹小學等經學史上聚訟紛紜問題的重新梳理,也有對《經義考》標點錯誤的糾正及致誤原因
《中國哲學常識》是解讀中國哲學家思想精髓的哲學入門書。本書由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和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講義編選而成,內容涵蓋了從古代到近現代時期的百家哲學思想,以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中國哲學史上各家各派思想的精髓。通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系統地了解中國經典哲學,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適嚴謹的治學態度。
此書從哲學家鮮活的人生歷程及他所面臨的具體的生命與社會問題入手來敘述他們的求索深思的過程,展現他們新的哲學體系的創建過程。在內容安排上側重于哲學理論的實踐應用,以用顯體,充分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發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醫學、養生學、宗教學中的哲學意蘊。
書中以十五講的形式,選取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力求以簡短的篇幅勾勒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脈絡,基本濃縮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精華。
《中國哲學史》對中國哲學史的解讀,有一些非常新穎的觀點和發現。它不再圍繞知識的研究和方法理論的闡述,而是結合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立場,按照時間發展的線索將中國哲學里的精神和德行的修養功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本書從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哲學史,深刻地探究了中國哲學史的奧秘。全書既引用原典,依經解經;又借用今人的理論,來闡發作者自己的觀點。從根本上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哲學的儒、道、墨、法及佛學各宗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松領悟中國哲學的神奇智慧精髓,是一部觀點新穎,語言生動,文筆優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