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自從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提出來之后,國內研究者在對和諧社會的理論淵源飛精義飛目標飛本質特征飛指導思想、原則研究的同時,根據中國國情和社會現階段的特
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變化的新實踐,科學地、完整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本觀點;結合新的實際,通過理論創新,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引導干部群眾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國民黨與共產國際(1919—1927)》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間中國國民黨與蘇聯、共產國際關系中許多鮮為人知的重大史實。俄國共產黨國際同孫中山進行聯系的目的是什么?1922年盛夏孫中山從古永豐艦上向共產國際傳達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號發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國第1個體驗共產主義的張繼何以成為“國民黨右派”?斯大林、共產國際冠以“左派”的蔣介石、胡漢民、邵力子、汪精衛,何以光環掉落,全部反蘇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贈送
當中國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時代之后,發現在處理央地關系時,仍要解決集權與分權的一對矛盾。央地關系包括政府間行政關系和政府間財政關系,前者以人事權為主,后者包括政府間事權、財權和轉移支付三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政府須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才能激發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但是分權過度又會導致地方政府間過度競爭、妨礙統一大市場形成、中央政府權威削弱等一系列問題。因而集權與分權各有利弊,其利弊分析引發了學界的大量研究。本書接續明末思想家顧炎武《郡縣論》的思考,試圖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穿透歷史的
本書基于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構建城市更新中集中安置居民的多維度多層次福利體系,由福利測量體系、影響福利變化的內部驅動體系和外部誘導體系構成。在此福利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案例研究,通過對重慶市化龍橋片區更新中遷往四個安置小區的安置居民進行生活狀況調研,獲取雙截面(更新前-更新后)數據,構建模糊福利測量模型,定量化探究安置居民的福利變化及分異情況。同時引入關灰色聯分析、模糊解釋結構模型、關鍵路徑法等,探究具有不同自身稟賦、處于不同外部環境下的安置居民福利變化的分異原因及邏輯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