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創新叢書·網絡化治理:面向中國地方政府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網絡化治理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內容,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實踐調研案例,運用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梳理網絡化治理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網絡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概念、內涵進行界定,同時提出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 并從網絡化治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維度對網絡化治理進行系統研究; 最后結合我國的國家戰略提出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在我國實踐的可選擇路徑。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包括治理的研究者(包括治理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等),政府治理的實踐者(包括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員等),以及網絡化治理的參與者(包括參與治理的事業單位、企業及社會組織的相關人員等)。
伴隨著我國從經濟領域改革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公共管理越來越成為一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高成長性學科。回溯歷史,1887年威爾遜發表《行政學研究》一文,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開辟了從行政學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學科領域,并與韋伯的“官僚制”一起,確立了現代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對20世紀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讓西方國家意識到市場失靈的存在,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修正。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政府應由“守夜人”轉變為“干預者”,在資本主義世界引起“凱恩斯革命”。然而,政府職能大規模擴張直接導致丁財政危機的出現,同時,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政府必須高效運行才能滿足公民需求,向以顧客為導向的政府模式轉變。自2。世紀7。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發起了大規模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以其提供了一套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形式而成為時代的寵兒。奧斯本和蓋布勒共同提出的“用企業家精神來改革或重新塑造政府,使政府在發展過程中更具活力”,這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核心理念。
從2。世紀90年代開始,政府管理者和學者開始探討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以治理機制應對市場或國家政府協調的失敗,治理理論也因此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倡導社會參與國家治理過程,強調與傳統的“統治”和“政府控制”觀念的區別。但是,治理理論本身存在各種術語相互矛盾、其理論缺乏明確的分析框架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在《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中首先提出“網絡化治理”概念,它彌補了治理理論的諸多局限,操作性更強,更容易被政府、市場等接受。隨著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治理實踐的發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進展,網絡化治理逐漸被主流的公共管理學者所接受,并成為當前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第一次將國家治理寫進黨的最高文件,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提升到全局戰略高度;這是執政黨的成功執政經驗、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和國際先進的治理理念匯合在中國政治文件中的創新表述;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王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對于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指導著我國的政治改革的發展方向,也對各級政府的治理改革和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黨和國家必須不斷提升制度建設和執行能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使各領域改革協同推進,最終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面發展新格局。這也要求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戰略的踐行者,積極探尋符合當今中國國情的政府治理模式,指導新形勢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實踐。本書研究的網絡化治理,以其多元參與的先進理念倡導增進公共利益,強調多主體協商合作,賦予政府更多的靈活性,有利于構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運作方式和多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體制機制,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思路。因此,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剖析如何在地方政府層面運用網絡化治理理論推動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促使地方政府、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等在公共事務領域更加有效的合作,探尋網絡化治理在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重要課題。
國內關于網絡化治理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劉軍寧在1995年對治理理論進行介紹,俞可平的《治理與善治》一書更為國內的治理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此國內關于治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陳振明最先對網絡化治理的概念進行界定,朱立言、孫健、朱德米、鄞益奮等學者在此基礎上分別對網絡化治理的內涵、機制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網絡化治理的本土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聚焦于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網絡化治理理論與實踐,首先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治理理論、經濟學和社會學相關理論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實地調研資料,梳理網絡化治理理論和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對治理概念進行梳理,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界定網絡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概念;構建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研究理論框架,在介紹現有研究視角和研究層次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范式和案例分析范式;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從網絡化治理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的維度,對網絡化治理的網絡形成、網絡運行、網絡風險和網絡化治理效果進行動態分析,同時對網絡化治理的網絡基礎、網絡類型、網絡結構和網絡價值等進行靜態分析;最后,介紹了網絡化治理理論及其理念在我國國家戰略中的體現,以及目前我國各地出現的地方政府有關網絡化治理的實踐探索,就我國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給出當代中國推進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路徑選擇,探索網絡化治理的中國化、本土化發展之路。
……
1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現實背景
1.1.2理論背景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1.2.2實踐意義
1.3研究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
1.3.1動靜態研究的技術路線
1.3.2定性研究方法
1.3.3定量研究方法
1.4研究的內容與框架
1.5小結
2理論與研究綜述
2.1概念界定
2.1.1治理
2.1.2網絡化治理
2.1.3地方政府的網絡化治理
2.2相關理論基礎
2.2.1管理學相關理論
2.2.2經濟學相關理論
2.2.3社會學相關理論
2.2.4其他理論
2.3研究綜述
2.3.1相關研究
2.3.2研究評述
2.4小結
3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及其規律的探析
3.1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
3.1.1奴隸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2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3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4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
3.2.1奴隸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2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府模式
3.3政府治理模式演進的規律
3.3.1政府治理模式演進是一個政府逐漸放權的過程
3.3.2政府治理模式演進是一個政府公共性逐漸回歸的過程
3.3.3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與行政生態環境的變遷密切相關
3.3.4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具有滯后性
3.3.5政府治理模式的發展是一個試錯和漸進調適的過程
3.4小結
4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研究范式
4.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研究層次
4.1.1微觀層次
4.1.2中觀層次
4.1.3宏觀層次
4.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研究范式
4.2.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背景
4.2.2研究視角的引入
4.2.3一種新的研究范式
4.3小結
5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靜態分析
5.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基礎
5.1.1網絡基礎的理論與實踐來源
5.1.2網絡基礎的定義及內涵
5.1.3顯性網絡基礎與隱性網絡基礎
5.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類型
5.2.1政府主導型網絡
5.2.2政府參與型網絡
5.2.3自組織型網絡
5.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結構
5.3.1地方政府治理網絡結構的概念
5.3.2地方政府治理網絡結構的測量維度
5.3.3地方政府治理網絡結構特征對合作效果的影響分析
5.4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價值
5.4.1地方政府治理網絡價值研究的問題
5.4.2地方政府治理網絡價值的內涵
5.4.3地方政府治理網絡價值影響因素的分析
5.5小結
6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動態分析
6.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形成路徑的分析
6.1.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形成路徑的類型
6.1.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形成路徑的適用條件
6.1.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形成路徑影響因素的分析
6.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運行穩定性的分析
6.2.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運行穩定性的內涵
6.2.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運行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分析
6.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風險成因的分析
6.3.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風險研究的問題
6.3.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風險的概念
6.3.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
6.4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合作效果的分析
6.4.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合作效果研究的問題
6.4.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合作效果影響因素的分析
6.5小結
7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的研究
7.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研究的問題
7.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7.2.1網絡管理
7.2.2網絡管理能力
7.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的測量維度
7.3.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的研究邏輯
7.3.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網絡管理能力維度的劃分
7.3.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管理能力對網絡效果的影響
7.4小結
8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實踐的應用研究
8.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與我國國家戰略相契合
8.1.1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可行選擇
8.1.2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
8.1.3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途徑
8.2網絡化治理在我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應用
8.2.1逼出來的網絡化治理——寶雞市渭河公園治理
8.2.2安全生產監管的創新——深圳市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托管
8.2.3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楊凌示范區校地合作農技推廣
8.2.4弱勢群體的保護——陜西省法律援助服務體系構建
8.3當代中國地方政府推進網絡化治理的路徑選擇
8.3.1認清政府治理模式發展的規律,強調中國模式
8.3.2強調網絡化治理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相結合
8.3.3推進多元化治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8.3.4優化利于推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制度環境
8.4小結
參考文獻
1.4 研究的內容與框架
本書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解決以下關鍵問題:在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治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等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實地調研資料,研究網絡化治理理論演進和中國政府現實治理形態演變;對治理概念叢林進行梳理,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界定網絡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概念;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構建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以理論研究為基礎,歸納分析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實踐案例的調研數據,形成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分析范式,并用現有案例進行驗證。
本書的研究方向是面向地方政府層面的網絡化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從理論論述和實踐研究兩個方面展開,分為8章。
第l章作為全書的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在我國當前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之下研究網絡化治理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網絡化治理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并提出全書的研究內容和框架。
第2章是全書的理論綜述部分;首先界定了治理、網絡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概念;然后介紹了本書相關的理論基礎及其研究內容;最后提出了網絡化治理各個部分的研究綜述及其研究評述,讓讀者了解網絡化治理的研究現狀,為我們的研究找到切人點。
第3章主要對中國和西方政府治理模式演進的過程進行了梳理,以追溯網絡化治理的來源及其演進過程;同時我國地方政府的改革也是順應這個政府治理模式演進過程而進行變革的,所以研究中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有助于我們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變革。
第4章是網絡化治理的研究層次及其主要內容,在介紹現有研究視角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研究范式,這一研究范式結合多研究層次、多研究視角及多研究方法,集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實踐研究于一身,可有效地指導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
第5章是在第4章研究范式的基礎之上進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靜態分析,主要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對網絡基礎、網絡類型、網絡結構和網絡價值4個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提出網絡化治理的靜態研究范式。
第6章與第5章相對應,進行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動態分析,主要是從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的網絡形成、網絡運行穩定性、網絡風險和網絡效果進行分析,運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對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動態運行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網絡化治理的動態分析范式。
第7章在第5、6兩章對地方政府網絡化治理靜態和動態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地方政府在網絡化治理中的網絡管理能力和網絡效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為地方政府管理治理網絡的能力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