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2》解讀九大著名企業盛極而衰的失敗原因:“中國第一飲料品牌”是如何隕落的?家電業最具現代氣質的公司,是怎樣被肢解和蹂躪的?中國民營企業的航母,為何會徹底沉沒?股市莊家如何布下資本迷局?最具想象力的汽車革命為什么會一夜流產?房地產最大的黑馬失陷何處?最低調的鋼鐵公司如何迎來最致命的打擊?中藥業的領頭兵因何潰不成軍?資本狂人究竟是在點燃全民的熱情,還是在玩火自焚?
在《大敗局2》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一種“工程師+賭徒”的商業人格模式。他們往往有較好的專業素養,在某些領域有超人的直覺和運營天賦,同時更有著不可遏制的豪情賭性,敢于在機遇降臨的那一刻,傾命一搏。這是企業家職業中最驚心動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敗者落地獄,其微妙控制完全取決于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因素。
★ 財經作家吳曉波經典之作! ★ 第一本關于中國企業失敗的MBA式教案! ★ 被譽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圖書” 之一! ★ 講述九個著名企業,如何盛極而衰,遭遇大敗局! 修訂版持續關注案例企業命運,更新后續故事!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卷)
《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卷)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等
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蕩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逗剖巸汕辍繁辉u為“2012年讀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卷)
《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卷)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等
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蕩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逗剖巸汕辍繁辉u為“2012年讀書盛典年度影響力圖書”。
序言 關于“中國式失敗”的思考
健力寶: “東方魔水”是如何變味的
“東方魔水”: 一個橙黃的傳說
亂世紛戰: 清新一枝不墜泥
致命一問: 健力寶是誰人的
呵護李寧: 小李比老李幸運
政商交惡: 偏不賣給創業人
張海登臺: 命運三耍李經緯
“法師”當家: 步步臭棋毀天物
盛宴散場: 鬧劇何日有竟時
【健力寶大事記】
【后續故事】
【新新觀察】 值得檢討的“三水策略”
科龍: 一條被刻意獵殺的龍
順德模式: 炸平山頭建廠房
序言 關于“中國式失敗”的思考
健力寶: “東方魔水”是如何變味的
“東方魔水”: 一個橙黃的傳說
亂世紛戰: 清新一枝不墜泥
致命一問: 健力寶是誰人的
呵護李寧: 小李比老李幸運
政商交惡: 偏不賣給創業人
張海登臺: 命運三耍李經緯
“法師”當家: 步步臭棋毀天物
盛宴散場: 鬧劇何日有竟時
【健力寶大事記】
【后續故事】
【新新觀察】 值得檢討的“三水策略”
科龍: 一條被刻意獵殺的龍
順德模式: 炸平山頭建廠房
潘寧宿命: 怎一個“憤”字了得
科龍革命: 名不副實的革命
格林柯爾: 搶食腐尸的兀鷹
顧氏新政: 一塊錢里有我兩毛
造系運動: 并購催生霸王夢
顧郎之爭: 一場針鋒相對的戰爭
【科龍大事記】
【后續故事】
【八方說詞一】 可惜了,科龍
【八方說詞二】 顧雛軍的并購“七板斧”
德。 金融恐龍的宿命
第一桶金: 5000人去深圳排隊認購原始股
三駕馬車: 被夸大的整合神話
第一莊家: 股不在優,有“德”則名
產融整合: 這是個真實的謊言
末路狂奔: 沒有節制的大游戲
牟唐對照: 兩代大鱷何其相似
何謂天意: 企業家性格的投射
【德隆大事記】
【后續故事】
【檔案存底】 我們的6個失誤
【八方說詞】 學者、總裁:各說各的德隆
中科創業: 那個莊家狂舞的年代
朱大戶與K先生的親密接觸
神奇的小丁
K先生的跨世紀對話與“519行情”
構筑“中科系”
因內訌而造成的崩盤
【中科創業大事記】
【檔案存底】 第一代莊家的結局
【八方說詞】 為什么中國股市像賭場
華晨: “拯救者”的出局
亮相: 催生“中國第一股”
造車: 打造“中華第一車”
背叛: 導致決裂的羅孚項目
出局: 無可訴性的“知識產權第一案”
潰敗: 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華晨大事記】
【后續故事】
【檔案存底】 “我沒有為華晨培養一個好的接班人”
【新新觀察】 企業家的“政治博弈術”
順馳: 一匹被速度擊垮的黑馬
26歲時的那場牢獄之災
順馳,就是“孫氏”的諧音
當孫宏斌杠上王石
現金流的“極限運動”
奈何天不佑宏斌
一次沒有技術含量的失敗
【順馳大事記】
【后續故事】
【檔案存底】 孫宏斌答《普魯斯特問卷》
【八方說詞】 “地產大佬”說順馳
鐵本: 鋼鐵之死
長江邊的鋼廠夢
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宏觀調控的分水嶺
鐵本之死與建龍之活
最讓人意外的公訴書
【鐵本大事記】
【后續故事】
【新新觀察】 中國企業家的“法罪錯位”
【八方說詞】 “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三九: 中藥的“最后一次失敗”
一個人的三九
第一次擴張: “下山摘桃子去”
第二次擴張: 僅次于德隆的大鱷
第三次擴張: 回歸專業化的狂想
龍種與跳蚤
【三九大事記】
【后續故事】
【八方說詞】 趙新先的“撈錢六招鮮”
【新新觀察一】 一樣的戰略,不一樣的結果
【新新觀察二】 大前研一的“專業主義”
托普: 十年一覺TOP夢
蹬三輪: 大學教授敢下海
放衛星: 托普一夜暴大名
軟件園: 跑馬全國成地主
“托普系”: 生產“概念”的公司
大招聘: 那最后一根稻草
兩元錢: 了結一場TOP夢
【托普大事記】
【后續故事】
【檔案存底】 “我不是一個合格的CEO”
【新新觀察】 “我無法控制哥倫比亞”
跋
“中國式失敗”之一:政商博弈的敗局
如果說6年前出版的《大敗局》中講述的大多是經營性敗局的話,那么,在《大敗局Ⅱ》中則有不少政商博弈的失敗案例。在某種意義上,它具有更為鮮明和獨特的中國式特征。
在本書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種政商博弈的景象:
產權明晰化過程中的政商破裂。從1998年起,中央開始實施“國退民進”戰略,國有資本逐漸從完全競爭性領域中次第退出,大規模的企業產權變革由此開始。據國資委統計,從1998年到2003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從23.8萬戶銳減到15萬戶,減少了40%。這些企業要么消失,要么改變了產權屬性。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家之間發生了產權明晰化思路上的分歧,最終,前者因種種原因選擇了拋棄后者的策略。這種破裂直接導致了企業的快速衰敗?讫垺⒔×殐蓚案例堪稱經典。這兩家企業都是在創業型企業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艱苦努力下成長起來的,最終卻因雙方溝通破裂而釀成悲劇。
宏觀調控中的利益分野。在中國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宏觀調控往往要作為一個半周期性的因素來加以考慮。從1981年開始,中國經濟每隔3到5年必有一次宏觀調控,而每次整治的重點對象便是民營企業。近年來,隨著國有資本在壟斷性行業中的權重越來越大,其調控的行業性排斥特征也越來越明顯。有些民營企業冒險突進上游重工行業或壟斷性領域,其政策風險便往往大于任何經營上的風險。在2004年春夏之際,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在重點治理的行業中,便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敗局,如資本市場的德隆、房地產業的順馳、鋼鐵行業的鐵本等等,它們都因為對宏觀形勢的判斷失誤而馬失前蹄。
地方利益競爭格局中的犧牲者。香港的張五常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整個兒就是區域激烈競爭的產物。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改革浪潮。同時,它也在客觀上造成了資源的區域性分割,相互以鄰為壑,楚漢分明,而那些試圖通過全國性布局以形成整合優勢的企業則很可能在無意間陷入這種利益之爭中。在華晨案例中,我們即可看到中國汽車產業最富想象力的企業家仰融如何失陷于此。
誕生于市場競爭領域的民營企業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勢地位有目共睹,企業家們為之付出的代價也可謂“血流成河”。企業家馮侖甚至認為:“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于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政商博弈之中,將成為考驗中國企業家的最大挑戰。
在中國,企業家應當與政治保持怎樣的距離,這是一個已經被談論了將近30年的話題。中國的經濟成長越來越呈現出國家商業主義的特征。在未來的數年內,財富積累的重點將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其一是以互聯網和移動信息技術為中心,將會有大量的新興行業和成長機會產生,很多傳統行業將在這種變革中被急劇洗牌,利益將在新的交易平臺上進行重新分配;其二是以壟斷性資源為中心,將發生一系列的資本重組活動,擁有這些資源的政府將把大量的壟斷機會以市場化方式出售,而在這一過程中,跨國公司以及民營資本的政治博弈技巧便顯得非常重要。往往,巧妙騰挪與弄巧成拙只有一線之隔,一朝得手與穩健擁有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式失敗”之二:創業原罪的困擾
“原罪”是一個舶來的宗教名詞,在企業界卻是一個正宗的中國式拷問。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企業家階層經歷了數次公眾形象的變遷。改革開放最初期,他們是致富的能人和改革家,是一群勇于打破舊體制、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一度,他們甚至還被視為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帶頭人,是“國家的新英雄”。當時,對企業家的稱頌日漸成為社會主流的聲音,就跟20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一樣,中國進入了一個對商業頂禮膜拜并深信技術進步將洗去一切貧困、不平和憂傷的時代,年輕的知識界也開始朗誦起亨利盧斯的那句名言:“商人必須被當作最偉大的職業!
而隨著社會商業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特別是社會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人們也與此同時開始質疑企業家財富聚集的正當性。在一個制度漸變的轉型國家,任何商業上的突破和創新都意味著可能與現行法制發生沖突,因此便存在著無數的“灰色地帶”,幾乎所有的企業家在企業初創期的原始積累階段都有過種種灰色行為。2003年10月,在云南彌勒舉行的一次企業家論壇上,主持人請問在座的數百位企業家:“誰敢說你們沒行過賄?沒有行過賄的請舉手!”據當時在場的萬科董事長王石記錄:“在座的老總就開始你看我,我看你,過了一會兒開始有人舉手了,舉手的姿勢很緩慢,像做賊心虛似的,最后有五六位舉手。我想在當時的氛圍中,大家都默認:在多數新興企業中,一定存在行賄,不行賄是不正常的!焙茱@然,對原罪的質疑,既是部分的事實,也是貧富差距拉大后公眾心理失衡造成的。企業家身上的“改革者光環”已經日漸褪去,他們漸漸變成了一個獨立的、高高在上的卻始終被一層質疑的目光環繞著的“金色階層”。
過去的這些年里,在所有關于中國企業的成長史描述中,都繞不開“原罪”,它仿佛成了懸在企業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原罪的清算、否認或道德性批判都不能完全破解這個沉重的難題。透過《大敗局》、《大敗局Ⅱ》收錄的19個案例,我們發現了下述事實:
企業“原罪”是一個變革時代的必然現象。在一個轉型時代,任何變革便意味著對現有體制的突破。因此,“天然”地帶有違反現行法規的性質,這其實不是某些人的“原罪”,而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原罪”。這一轉型時代的特征使很多企業家始終無法完全站立在陽光之下,也造成了很多貌似“偶然”的落馬事件。
企業“原罪”是制度建設滯后的產物。中國企業改革的“自下而上”特征,決定了制度的變革往往會落后于企業的實踐,使企業家自然養成了“繞道前行”的職業習慣。這也最終成為企業“原罪”滋生的緣由之一。有時候,“原罪”甚至是政商共謀的結果。在鐵本案中,我們發現,為了促使鋼鐵項目的上馬,地方政府曾主動為企業出謀劃策,將項目分塊切小,規避現有的申報制度。當企業最終遭到懲罰的時候,這一切便都成了“原罪”的證據。
企業“原罪”是“監管真空”所縱容出來的產物。在很多企業案例中,我們看到,企業家因自己的行為不被制度所容而鋌而走險,但相關的政府監管部門卻令人吃驚地沒有恪守監管之責,以致違規行為日漸猖獗。于是,那些冒險者要么成就霸業,要么造成無比慘烈的悲劇。這一特征在資本市場上尤為明顯,在呂梁的“中科系”案以及唐萬新的德隆案中,其違規手法之大膽和明顯都已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不見監管者的蹤跡,以致其崩塌之際也造成了重大的社會惡果。
當今中國的商業界仍處于潛規則太多的時期。正如學者余秋雨對中國歷史所觀察的那樣,“我們的歷史太長、權謀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內幕太厚、口舌太貪、眼光太雜、預計太險,因此,對一切都‘構思過度’”。我們至今缺少對一種簡單而普適的商業邏輯的尊重,缺少對公平透明的游戲規則的遵守,缺少對符合人性的商業道德的敬畏。所有這一切都使得中國企業的神話或悲劇難以避免地蒙上了一層莫名的灰色。
這個時代,在許多人的眼里,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生生不息的成長。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商業法則的成熟與確立,往往同那一代企業家的實踐和遭遇是分不開的。榮切爾諾在《洛克菲勒傳》中揭示了一個現象:“洛克菲勒和他那一代商業巨子,在經商中表現出來的無與倫比的才智和貪婪,直截了當地向美國提出了有關規模經濟、財富分配、企業與政府之間應保持何種關系等一些十分棘手的問題!边@種互動最終推動美國的經濟立法及商業精神趨向成熟。而關于“原罪”的討論、反思及清算,也是中國商業環境日漸成熟的標志。
在這個意義上,“原罪”最終將是一個偉大世紀生成過程中讓人尷尬卻很難避免的“黑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