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李天飛大話西游”系列文章的結集。書中既有學界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西游記》的作者不一定是吳承恩,而且也非一人一時所寫;也有對流行的“陰謀論”“厚黑說”的正本清源,比如為什么紅孩兒和牛魔王長得不像?孫悟空到底有沒有死在取經路上?六耳獼猴究竟是什么?在李天飛的解讀下,《西游記》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四大名著”之一,而是歷久彌新的精神養料。今日頭條、新浪微博、微信網絡連載百日累計閱讀量過億,被網友評為“解讀《西游記》的文章中比較靠譜,靠譜的文章中接地氣的”。圖書不僅對網絡連載的內容進行了修訂、調整,還補充了大量傳世文獻中有關西游記或本書內容的插圖。每一講附有閱讀手冊,以便讀者迅速了解相關背景知識。
李天飛,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碩士,中華書局文學室編輯。花費六年時間,參考一千多種文獻,為《西游記》(中華書局2014版)做校注,該版本被譽為目前較精確完善的《西游記》校注本。
————————————第三講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
《西游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孫悟空到龍宮取來了金箍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相當于孫悟空的一個化身和符號。這一講,貧道要為大家扒一扒金箍棒的故事。
我們在各種影視里都見過,金箍棒是一根鐵棍。《西游記》原著中描述金箍棒是“二丈長短,碗口粗細,兩頭兩個金箍,中間一段烏鐵。”
各位,有沒有想過,書中這段話有什么問題?
奇怪的金箍
無論是木桶的桶箍,還是女孩子的發箍,箍就是用來防止開裂或分散的,這個用途古往今來都沒有任何區別。
但金箍棒中間是“一段烏鐵”,是實心的,又不是一根鋼管或竹竿,平白無故裝兩個箍做什么,這不多余嗎?
當然,可以解釋為裝飾物,棍子兩頭做些裝飾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種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是一根長銅棒,兩頭涂金,但刷點金粉就得了,它實在沒有必要裝個箍。棍子兩頭另外加裝東西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頭”(狼牙棒),但那是為了增加攻擊力的,而且形狀和金箍棒完全不同。
我們暫且扒一扒金箍棒的前世,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面講了,《西游記》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復雜故事。現存較早的西游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面的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張無忌——使的是一雙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師有一條“金镮錫杖”,不過也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類似召喚權杖之類的法寶,比如什么時候遇到困難了,舉起錫杖大喊一聲:“天王救難!”大梵天王就會顯靈,幫師徒渡過難關,相當于開外掛。
《西游記雜劇》里的孫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能從耳朵里取出,但是并未說有箍。
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記》,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還添了一個功能:它本來不是當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有時候也叫“定海神針”(清代張書紳《新說西游記總批》:“定海神針,妙不可言。言人心上,原要有針線,又貴如鐵石,而外物不能搖動。”)。
定、碇、椗
針是一根極細的鐵條,特點是尾巴上能帶一根線。金箍棒縮小了當然像針,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針”,天下什么東西像此物呢?
我們來看“定江海淺深的定子”這句話,這里面的兩個“定”字,意思有些差別。
第一個“定”,是測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孫悟空說這條河有八百多里寬,八戒就問:“哥哥怎的定得個遠近之數?”通天河那一回,孫悟空也說:“怎定得寬闊之數?”這幾個“定”,都是測量、測定的意思。那么古人用什么來測定水的深淺呢?分兩種情況。
第一,淺水的時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這是最直接、最簡便的辦法。比如第一回美猴王出海求師,“持篙試水,偶得淺水”,這種方法叫“點竿”或“探桿”。明代的《海道經》“勤戳點竿,尋投長灘一丈八尺,漸漸減至一丈五尺。”順便說一句,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筆名就取自船工的口號“marktwain”意思是“測定為兩英尋”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動輒幾百米甚至千米,沒有那么長的棍子,用什么來測“江海之淺深”呢?很簡單。將一根繩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再拉上來量沒入水中繩子的長度。
第二個“定”是定子,這是什么呢?古代的船上有一種叫“碇石”,或“碇子”“椗子”的東西,是船錨的前身。拴這種碇子的繩子,叫“碇繩”或“碇絲”。如宋洪邁《夷堅志》測一個叫龍漩窩的深淵的深度:“以小繩數十丈矴(同“碇”)墜入穴內。”又如劉弇《獨游狼山記》:“今之山跗,……前五十載,海也。其深蓋碇絲千尋莫能測。”“定”“碇”“椗”,應該是一個東西。
為什么有的寫作石字旁,有的寫作木字旁?這是因為有些“碇子”用石頭來做,有些“椗子”用木頭來做。石頭的叫石碇,木頭的叫木碇。這就像象棋里棋子,有的寫作“炮”,有的寫作“砲”:過去沒有發明火藥的時候,“砲”其實是投石機,所以是石字旁,后來改用火藥,“炮”就變為火字旁了。
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時期的碇石,全長2.32米,中段寬0.29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樣,重約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動,絕對是一件重兵刃。
可能有人說,《西游記》里金箍棒兩丈長,合6.67米,這個碇石才兩米多,況且是扁的,還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別。那么,我們再看一看木碇。
一個完整的椗長什么樣?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說得很清楚,大的長二丈七尺,小的長二丈四尺,寬八寸及七寸,用鐵力木制作。這種木材的密度比水重,所以能沉底。椗上系兩條棕索,用來收放。
一個完整的椗,由椗桿、椗擔(橫桿)、椗爪組成。椗桿是一個椗的主體,椗擔和椗爪是椗桿的附屬部分,很容易脫落,也可以隨意更換,所以,現在能看到的古代椗的考古實物,基本上都只剩長達二丈的椗桿,椗擔和椗爪都蕩然無存了。
我們拿1983年出水于福建晉江深滬灣的木椗桿和金箍棒做一個比較,就知道二者是多么地相似了。
1.金箍棒“二丈來長”,一丈約3.33米(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別不大),兩丈約6.67米。深滬灣的木碇桿全長7.57米,略長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灣出水的海船中有一根木碇桿,長度正是6.6米,與金箍棒“長兩丈”完全相合。況且《中山傳信錄》也記載,碇桿是分大小的。
2.金箍棒未縮小時“斗來粗細”。木碇桿桿首寬37厘米,尾寬32厘米——這正是古代一只斗的直徑,看右圖的比例可以知道。
3.碇材褐黑色,船工稱之為“黑鹽櫚”,據判斷應是鐵力木。金箍棒中間是“一段烏鐵”,顏色正和碇材的顏色相似。
4.木碇桿上有寬7厘米的鐵箍銹跡。鐵箍是為了加強整體強度、防止木材斷裂而安裝的。金箍棒兩頭“兩個金箍”,原來箍是在這里用的!“烏鐵”當然不用上箍,“鐵力木”再怎么“鐵”也是木,又長期泡在水里,當然得箍一下了。
所以說,金箍棒簡直就是深滬灣的木碇桿或者泉州灣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
有趣的是,郭雍先生還提供了一條民間傳說,更映證了金箍棒和“碇子”的聯系:
當年三寶公(鄭和)下西洋,船隊經過泉州灣時,適遇臺風,一時浪濤激涌。三寶公立即下令將一根“鎮海針”投入海中,風浪頓時平息。
這個的緣起,是當地淺海處有一具巨大的古代鐵錨,錨的一爪部分露出泥面約0.3米,即使潮落時仍在水下,人眼看不見。漁民在此下網打魚,漁網常遭損壞,所以那一塊海域漁民代代相傳,幾百年來以為戒區。出土后經分析,這具錨不晚于明初。
剝開這個傳說的神話外表就會發現,這其實說的是鄭和隨機應變,下令拋錨。海船遇到臺風,靠譜的做法是找個安全地方拋錨。民間把鄭和神化了,拋的錨(碇子)也就化身為鎮海針了。插在泥里的錨(碇子),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龍宮海底嗎?當然,貧道不是說和金箍棒有關系的一定是這一具錨(碇子),更不是說金箍棒的原型就是碇子,而是說金箍棒與碇子恐怕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寫到這里,貧道不得不再次佩服編出“定海神針”的這位作者(當然,未必是世德堂本《西游記》這一回的最終寫定者),他給金箍棒攀了個闊娘家!因為是棍子,所以能測深度,淺水直接一捅,深水系繩一扔。因為和水有關,所以先歸大禹管,后歸龍宮管,而龍宮又號稱是藏寶的地方。這真是黃藥師“彈指神通”的精微功夫。碇子和針,雖然大小懸殊,卻還真是一類東西,都是一根棍上掛根繩,而且兼顧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傳統。如果把《西游記》里的武器做個人氣排行榜,第一非金箍棒莫屬。這么一件大殺器的出場,總得有點不凡的事跡不是?像雜劇那樣隨隨便便編個“生金棍”。就太low了。
金箍棒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李卓吾(即李贄,有人認為是明朝葉晝托名所作),評價金箍棒:“也有些猴氣。”因為它能大能小,可以看作是“心”的形象化,還有人認為它代表了男性的生殖器。
這些解釋當然都很有意思,但是本文只重文本和出土實物,所謂“二重證據”。
至于為什么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有人認為和內丹修煉有關,依據是人一天的呼吸次數是“一萬三千五百息”。但是這個觀點沒有更多的材料論證,這里就不多講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西游記》里描寫金箍棒的時候,龍王先說它是一塊“定海神鐵”,孫悟空看到的時候,才知道它又叫“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鐵論“塊”,如意金箍棒論“根”,早在《西游記雜劇》里,孫行者的武器就是“生金棍”了。這條生金棍也是能大能小,但并沒有提它是定海神鐵。可見,管金箍棒叫定海神鐵,這個梗是后起的。也就是說,金箍棒的這兩個名字,有兩個不同的來源。我們研究《西游記》成書過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鐵這個梗,是誰、又是怎么編進去的。
貧道覺得,編出定海針的這位作者,恐怕對海洋、水運非常了解。不要說古代,就是現代,海船上的各種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大多不認識。所以貧道想,只有見過這種東西的人,才編得出這種梗。這位作者應該是一位住在東南沿海,至少也是大江大河邊上的人。
最后補充兩點:
1.據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的王四四先生回憶,甘肅一帶的木匠,所用的測長度與深度的一種工具也叫“定子”,正是繩子拴著一根小鐵棍。可見無論海上還是陸上,甚至內陸地區都在使用了。
2.水利工程中用標桿來看水位,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這么用,比如都江堰的石人就有這種功能。貧道所在的北京,自從2012年鬧過大水后,立交橋下面都立有“定海針”了。
——————————第五十三講紅孩兒的親媽到底是誰—————————————————
從烏雞國出來,就到了紅孩兒的地界了。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按原著來看,牛魔王是紅孩兒的爸爸,可是紅孩兒卻長得不是牛的樣子——他不長角。而且,他會三昧真火,牛魔王反而不會,三昧真火是道家的絕密功夫,所以他根本就不是牛魔王的親兒子,而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
這個說法當然很好玩,但是貧道發現許多朋友竟然把這種解讀當成真的,這就不好了。
所以,這一講就來扒一扒紅孩兒的親爹親媽到底是誰。
我們解讀《西游記》起碼應該看看原著。三昧真火并不是道家的絕密功夫!所謂的“太上老君會三昧真火”,原著里一個字都沒寫!我們普遍認為太上老君會三昧真火,其實都是因為86版電視劇《西游記》太上老君的那句臺詞:“大膽妖猴!看我用三昧真火來煉他。”
孫悟空才是紅孩兒的親爹?
《西游記》里除了紅孩兒,難道就再沒有人會三昧火了么?請看下面這段:
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飲了御酒,又盜了仙丹。我那五壺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運用三昧火,煅成一塊,所以渾做金鋼之軀,急不能傷。不若與老道領去,放在八卦爐中,以文武火煅煉。煉出我的丹來,他身自為灰燼矣。”
這句話說得很清楚,如果說會的話,孫悟空才會三昧火,太上老君會的是文武火。這何嘗是道家絕密的功夫了?我們看,原著中除了紅孩兒,會三昧火的只有孫悟空一位,假如真按“私生子理論”的邏輯來分析,那貧道就敢說紅孩兒是孫悟空的私生子!這當然好理解啊。
第一,原著除紅孩兒之外,只有孫悟空會三昧火。這個可以任意檢索驗證。
第二,原著只說紅孩兒“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何嘗說他年齡就是三百歲?難道他一出生就會修煉嗎?孫悟空被抓前和鐵扇公主有一腿難道沒有可能?他被二郎神抓了之后,鐵扇公主生了紅孩兒。紅孩兒出生二百年后,有了修煉能力,才能到火焰山修煉三百年嘛。
第三,紅孩兒為啥不像猴?這也可以理解啊,長相可以隨爸爸,也可以隨媽媽嘛。黃袍怪和百花羞生的兒子也沒說長得像黃袍怪嘛。白娘子的兒子許仕林難道就一定是一條卵生的蛇嗎?一句話,孩子只要像夫妻其中一方就可以!
第四,孫悟空和鐵扇公主□□之后就被二郎神抓了,他也不知道鐵扇公主有沒有懷上。所以孫悟空先變牛魔王,要當紅孩兒爸爸;在芭蕉洞又變牛魔王,要當鐵扇公主老公。孫悟空七十二變,變什么不行,非得兩次都變牛魔王,這難道不是一種試探?紅孩兒問孫悟空,自己生辰八字是什么,難道不可以理解為對身世的求證?
貧道覺得這套邏輯,比那個漏洞百出的“太上老君是紅孩兒的親爹”更縝密吧。
有人會摳字眼,說“三昧火”和“三昧真火”畢竟不一樣。其實在原著中,三昧火、三昧真火、真三昧火,是畫等號的。
這火不是燧人鉆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煉成真三昧火。(這都告訴你了:不是老子炮丹!不是老子炮丹!)
菩薩道:“既他是三昧火神通廣大,怎么去請龍王,不來請我?”
眾神道:“說起他來,或者大圣也知道。他是牛魔王的兒子,羅剎女養的。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煉成三昧真火,卻也神通廣大。”
這些都指紅孩兒的火。那么,文武火等于三昧真火嗎?當然不一樣。文武火是純正的道家功夫。三昧火是佛家功夫,是被道家偷來的。這個問題,我們后面再講。
按這種邏輯來分析,只能越分析越亂!可見有些朋友連原著都沒前后看看就輕信了,還覺得是什么了不起的神分析。
當然,貧道不會認為孫悟空真是紅孩兒他爹。只想說明,這種把電視劇、原著攪在一起,連蒙帶猜的邏輯,是很混亂的。我們要分析一下,紅孩兒這個人物,到底是怎么來的。他有沒有親爹媽?如果有,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