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能力培養要求而編寫,主要內容涵蓋設計造型基礎概念的傳承與流變,設計造型基礎的學習目的,設計造型基礎的基本內容,設計造型的拓展,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光跡構成等的學習目的、要素、具體構成,等等。全書系統地整理設計造型體系,重點針對藝術設計領域的不同專業,探索了設計造型的根本要素、設計造型方法、設計造型原則與目標,旨在讓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從造型產生之前的觀察、設計思維出發,整體上掌握造型譜系,更好地進行形式探索,并能夠高效率解決設計問題。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各個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也可為設計工作從業者、研究者參閱。
肖永杰,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研室主任,2009年畢業于蘭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201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2018.9-2019.7,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傳統語言轉換訪問學者。國家“精品課程”《設計素描》團隊成員。《100滴啤酒》等多幅作品獲“靳逮強全球華人大學生設計大賽優*獎”、第四屆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創意甘肅”視覺藝術設計作品展包裝類優*設計獎等獎項。《創意思維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探索》等多篇論文或繪畫作品發表在《美術教育研究》《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中國高等教育》等期刊。主持“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一項;主持徐州市社科聯科研項目一項。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設計造型基礎的概念 001
一、設計造型中的“基礎” 002
二、以裝飾圖案為主導的設計造型基礎 003
三、以“三大構成”為主導的設計造型基礎 004
四、當今設計造型的衍生與流變 005
第二節 設計造型基礎的學習目的 005
一、掌握方法,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 005
二、提高造型藝術修養和鑒別力 006
三、在實踐中提升造型數理化能力 007
第三節 設計造型基礎的基本內容 007
一、造型要素 007
二、構成文法 008
第四節 設計造型的拓展 009
一、跨學科外延拓展 009
二、藝術設計造型形態的拓展 009
三、設計造型基礎課程的拓展 010
第二章 平面構成
第一節 平面構成概述 011
一、平面構成的含義 011
二、學習平面構成的目的 011
三、學習平面構成的價值與意義 012
第二節 平面構成造型要素 014
一、點元素 014
二、線元素 015
三、面元素 017
第三節 平面構成文法 020
一、骨骼 020
二、構圖 021
三、基本形組合 023
四、分割與比例 027
五、單形框架的演繹 031
六、單元綜合練習 032
七、幻象的創造 033
第四節 技法開拓 051
一、構想法開發 051
二、材料的造型可能性研究 053
第三章 色彩構成
第一節 學習色彩構成的意義 056
第二節 色彩構成的要素和體系 058
一、色彩構成的要素 058
二、色與光的關系 059
三、光源色溫 060
四、光源顯色性 060
五、三原色、間色、補色 061
六、色彩的表示法 063
七、色彩體系 063
第三節 色彩心理 066
一、紅色 066
二、藍色 066
三、黃色 067
四、橙色 067
五、綠色 068
六、紫色 068
七、白色 069
八、灰色 069
九、黑色 069
十、色彩心理 070
第四節 色彩與生活 072
一、色彩與季節 072
二、色彩與味覺、嗅覺 072
三、色彩與安全性 073
四、色彩與年齡 073
五、色彩與性別 074
六、色彩與形體 074
七、色彩與音樂 074
八、色彩與印刷 075
第五節 色彩對比與調和 075
一、色彩對比 075
二、色彩調和 080
第四章 立體構成
第一節 學習立體構成的意義 086
第二節 立體構成的要素 087
一、點 087
二、線 088
三、面 090
四、立體 091
五、空間 095
第三節 材料的構成 096
一、木材 096
二、金屬 100
三、紙張 106
四、塑料 111
五、陶瓷 113
六、新材料 115
七、材料的加工工藝 116
第四節 結構 119
一、結構與力 119
二、材料與結構 119
三、材料與力 119
四、多面體結構 119
五、曲面結構 120
六、框架、桁架結構 121
七、仿生結構 121
八、接合與連接 123
第五節 運動與錯覺 123
一、機械的運動造型 123
二、利用自然動力的運動造型 124
第六節 技法開拓 125
一、多面體研究 125
二、立體分割 126
三、集合構成 126
第五章 光跡構成
第一節 光藝術 129
一、自然光的利用 131
二、人工光的開發 132
三、光藝術的發展 133
第二節 “光跡構成”概念的提出及內容 136
一、“光跡構成”名稱的由來 136
二、光造型的基礎內容 136
第三節 光的性質與造型應用 136
一、透明 136
二、混合色 138
三、明視 139
四、反射 139
五、鏡影像 140
六、折射 141
七、干涉 142
八、衍射 143
九、偏光 144
第四節 “光運動”造型的基礎 144
一、余像 144
二、明滅 145
三、光跡 146
四、放電 146
五、展示 14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