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是在作者2011年博士論文《統宗會源——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去年《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在修改這篇論文時,經常感覺重游當時的思路,并與那時的《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對話。雖然2010年初才開始寫作,但之前準備的時間比較長,差不多從2006年開始反復閱讀夏峰著作,并留意夏峰同時代的北方學人和夏峰后學的著作,生活日常中亦在琢磨夏峰的思想。六年的夏峰思想研究過程,是《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學術訓練的過程,也是《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的思考方式乃至精神生命重塑的過程。夏峰不講門戶,習慣于在不同的思想之間求貫通,深深影響了《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夏峰俠義、忠孝、堅韌、包容、擔當、平和的品質,也深深感動了《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從《理學宗傳》入門理學,無疑是一種幸運。
博士論文完成以后,作者曾經設想要續完夏峰北學在清代延續的脈絡。直到民國,夏峰北學在北方的影響仍然很大,夏峰所提倡的工夫論仍然有學者在真實實踐著。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想追溯夏峰學的思想淵源,回到宋明時期的理學。畢業后的幾年里,《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主要選擇了后者。原因是,宋明理學是夏峰一生的關心所在,作者在研究夏峰思想時,時時與宋明理學照面,回到宋明理學讓《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感到熟悉和親切。理學的世界浩瀚,也更為吸引作者。繼續向下探索的一個重要困難在于,明清之際思想界的狀況極為復雜,即便是對夏峰這樣完全持守理學的學者而言,他的第一代弟子精于文學、武術、天文、音律、書法、醫學等,各有專攻,僅僅呈現他們的理學思想并不足以還原他們對于思想和學術的貢獻。因而,對夏峰理學的探索,《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暫時止于此。
張錦枝,助理研究員,安徽無為人,1983年生。2011年于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畢業,學位論文為《統宗會源——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同年7月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儒家哲學。撰寫、發表《明儒“意”論分歧及其發展》、《論簡帛〈五行〉之三層經解》等論文十余篇。主持省級項目多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綜述
(一)早期以史學方法對夏峰思想的研究
(二)各種框架下的夏峰哲學思想研究
(三)近十年來夏峰學研究及其問題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平學履
一、夏峰生平
二、學術發展歷程及生命中的問題
三、夏峰學術的淵源
四、夏峰學術提要及其學術性格
(一)崇古——“第折衷于孔孟”
(二)篤實——“極高遠總不離真卑邇”
(三)寬容——“小德之川流”
第三章 夏峰學說的起點:理氣論
一、理以主宰乎氣,氣以運旋乎理
(一)理氣不離不雜
(二)理氣無先后
(三)理強氣弱
(四)理同氣異
二、義理與氣質
(一)夏峰對于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理解
(二)夏峰氣質之性說欲解決之問題
第四章 夏峰思想的核心:本心即性
一、性即理也
二、性與心自不容混而為
(一)心兼人心、道心
(二)“無善無惡心之體”之辨
三、心與本心
第五章 作為一以貫之的宗旨:慎獨說(上)
一、靜坐觀心
(一)觀心
(二)靜坐體驗未發之中
(三)本體上著工夫
二、閑邪存其誠
(一)與戴巖犖的討論
(二)與田華石的討論
(三)夏峰“閑邪存其誠”工夫的得與失
三、戒懼慎獨
(一)夏峰戒懼慎獨思想的內涵
(二)工夫皆逆
(三)必有事與行所無事——工夫之自然
(四)畏與樂
……
第六章 作為一以貫之的宗旨:慎獨說(下)
第七章 夏峰思想的歸宿:道統觀
結語
余論夏峰后學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夏峰先生弟子名錄(共計210人)
附錄二 夏峰思想研究資料及近百年來研究成果目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