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了共創對話的理念體系和重要實踐應用。共創對話基于企業的重要問題而產生,通過參與共創對話的員工之間高品質的共創研討,促成決策或方案上的共識,從而推進行動與協同,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達成。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共創對話產生的背景、共創引導者和共創引導技術,第四個部分介紹了共創對話在企業的戰略落地、優本增效和復盤推進三個方面的應用。本書的內容構成如下。
第一~二章:主要分享了共創型組織,以及共創對話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
第三~四章:主要介紹了支持共創對話落地的關鍵角色—共創引導者。
第五~八章:主要介紹了共創對話中的發問、傾聽、參與和共識四大關鍵基礎技術。
第九~十一章:主要介紹了共創引導者引導共創對話的三大實踐案例,以及相關的操作流程。
前言
起源:2008年的一場項目匯報會
自從2005年開始進入企業管理咨詢領域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團隊都是基于常見的咨詢模式開展工作的,比如承接人力資源體系咨詢項目。我們的工作步驟是:首先對客戶公司不同層級、不同職能的員工進行訪談,基于數據進行診斷分析,識別出關鍵問題,并輸出初步建議的系統解決方案;之后,向客戶高層進行方案匯報,結合高層給出的反饋意見進行方案優化,輸出組織架構、績效管理、薪酬設計等系統文件,最終交由人力資源部落地。這種操作模式和步驟,對于當時國內大部分國企、民企而言,是非常適用并且高效的。直到2008年,我參與了某全國知名家電企業營銷事業部的一個咨詢項目,這讓我的思想徹底受到了一次滌蕩。作為項目組的一員,我按照既往的模式,深入企業進行現場調研訪談,閱讀大量資料進行案頭分析,診斷問題,輸出解決方案,一切都感覺順理成章,輕車熟路。然而,在中期匯報時,該事業部的副總裁和營銷總監毫不留情地反饋:“方案看起來很完美,但在目前的條件下根本落不了地,落不了地就等于沒價值。”就這樣,我們被客戶挑戰了!之后,我們與客戶又開展了長時間的現場討論,但方案最終還是沒有被客戶接受。我和其他顧問團成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那天,坐在客戶方會議室的椅子上,看著眼前這些營銷管理團隊核心成員,我開始重構思維,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
他們中很多人來自寶潔、東芝等知名外企,有多年的行業經驗,
他們掌握的關于行業、競爭對手、上下游合作商的信息比我們這些外部顧問更多,
難道他們沒有智慧實現創新營銷嗎?
他們真的需要我們給予一個解決方案嗎?
他們真正需要我們發揮的是什么價值?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我立刻帶著項目組成員尋找新解,導入行動學習和引導技術來改良傳統咨詢模式。我們把自身的角色從“給建議、給方案”的顧問轉變為“引導團隊共創”的引導師。基于賦能的理念,我們與客戶團隊一起用新的模式解決問題:導入必要的“知識、思維和工具”,用引導的方式支持團隊開展“對話探索”,拆解和聚焦“關鍵問題”,共識和輸出“系統解決方案”,并支持團隊持續在“行動”中“學習”,試錯快跑,小步迭代,滾動推進,以實現結果的達成。最終,我們在這樣的新模式中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價值。
內在驅動:方案由原先的外部顧問提供,轉變為讓客戶自己進行研討、共創輸出,因此團隊的參與感更強,承諾度更高,行動更有力,協同更高效,我們外部顧問也不再需要“強迫”“督促”他們去執行落地。
潛能激活:引導參與者產生了許多原來沒想到的創新點子,也暴露了許多之前被隱藏、被忽視的“新問題”。這個過程打開了團隊成員的格局和思維,使團隊有了較大的突破,成長很快。
賦能促達: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一個完美的、一成不變的解決方案存在,必須在行動中不斷驗證,迭代優化。只有陪伴團隊持續探索,開展一輪又一輪的研討,共創解決方案并快速行動,持續復盤調整,才能靈活應對變化,最終實現業務結果的獲取。
通過觀察,我發現這個過程的本質是共創:集合與議題密切相關的內部利益相關者、上下游戰略伙伴、消費者代表和外腦,一起開展系列共創對話,輸出落地方案,整合資源,最終推進目標的達成。正是這次特殊的經歷讓我踏上了一個新的探索之旅:“如何用共創模式賦能企業創造價值?”
探索:10年只為尋找一個答案
此后,我不斷深入不同的行業企業,走進各種業務場景的研討現場,嘗試基于共創模式去支持更多的客戶。然而,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有很多團隊雖然愿意共創,但因缺乏章法而無法將共創的理念落地。比如,某合資企業開展的“高管面對面討論會”變成了“高管訓導會”;某家居公司基于戰略布局重新調整“品牌定位”的討論會,變成了一言堂;某地產公司組織的“項目推進會”變成了“追責會”;某互聯網平臺人力資源部發起的對“高精尖員工穩定性”的討論會變成了“加薪留人可行性分析會”。最終,在反復驗證中我發現了一個事實:決定共創理念能否落地的核心并不是“問題的難易”,而是“對話的品質”。于是,我開始尋找一個答案:“如何提升對話的品質?”
10年來,我以陪跑者、賦能者、激發者和推進者的角色,陪跑了超過100家企業,支持企業挑戰一個個難題,見證參與者的突破與成長,直到他們進入自循環模式。在這個陪跑賦能的過程中,因為深入到了企業的各種業務場景,不斷與多元背景的群體合作,并學習了不同企業的經營哲學,我最終找到了幫助企業實現共創型組織的那把鑰匙—共創對話。
共創對話融合了群體動力學、腦科學、組織行為學、行動學習等相關學科或理論,是重塑企業“人、事、場”的支點。它基于一個個重要的“問題”而產生,通過參與者之間高品質的“共創研討”,共識一個個“決策或方案”,推進一次次“行動/協同”,總結一次次“經驗或教訓”。有別于其他問題解決的推進過程,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參與者們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他們的創造力被激活,行動激情被點燃,真正做到了主動擔當,使命必達。
因此,打造“共創型組織”的根本,不在于領導放權,不在于制度改革,而在于讓員工掌握“共創對話”方法,用“共創對話”代替當下很多無序、混亂、耗能的低效支配型討論,讓員工在一次次的共創對話中,實現彼此賦能、創新、共識和行動。
相約:下一個10年一起共建生態
有了方向就要毅然前行,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長。我們本著“共創對話”的理念,帶著賦能企業的初心,致力于一邊幫助企業解決當下問題,一邊努力探索未來的可能。
我們知道,在有些情況下,企業可以靠“某個英雄的膽識和智慧”培育一片森林,比如馬云、任正非、李書福。而如果想讓這片森林持續茂盛,孕育更廣袤的森林,那么,我們就需要“無邊界的團隊共創”,這就是“共創對話”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尤其是身處這個VUCA的時代,有遠見的企業都在想方設法打破權力邊界、資源邊界和組織邊界,建立團隊內部共創、跨團隊共創、體系協同共創、生態伙伴共創、用戶共創以及跨產業共創的理念、方法和機制,以促進組織實現一次次變革創新。
這一路走來,我們揮灑汗水,更充滿快樂,我們與國家孵化器一起開創產業融合創新的實踐,與阿里巴巴數字專家一同賦能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解決方案落地,與吉利控股的經營團隊一起突破經營促進的創新項目,與李開復創新工廠投資的創業團隊共同破局,我們與成千上萬的民企高層一起進行戰略升級轉型……
未來10年,我們希望支持更多偉大的企業植入共創的基因,培育基于業務、人才、創新和文化四位一體的共創對話系統,反哺生態,實現持續的升級進化。而這樣的偉大企業,我們認為是擁有美好的夢想,積極促進社會進化的企業,與體量大小無關。
期待與你一起探索共創對話
“共創對話”是我們團隊結合群體動力學、組織行為學、行動學習的相關理論,結合多年實踐經驗而提煉出的理念,同時,我們開發出了共創引導技術以支持各種主題的工作坊。這一整套理念和技術曾在阿里巴巴、騰訊生態、吉利汽車、捷豹路虎、廣汽豐田等企業中成功實踐運用,盛傳至今,并且愈發受到重視。此外,本書結合企業高頻的運用場景,為讀者呈現了“戰略落地”“優本增效”和“復盤推進”三大工作坊的情況,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流程,以幫助讀者在閱讀完本書后按照流程實施。
本書的內容構成如下。
第一~二章:主要分享了共創型組織,以及共創對話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
第三~四章:主要介紹了支持共創對話落地的關鍵角色—共創引導者。
第五~八章:主要介紹了共創對話中的發問、傾聽、參與和共識四大關鍵基礎技術。
第九~十一章:主要介紹了共創引導者引導共創對話的三大實踐案例,以及相關的操作流程。
此外,本書的許多概念、工具對于大部分讀者而言是初次接觸,所以我們在本書的附錄中,為讀者提取了書中高頻使用的術語和常用的工具示意。我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頻繁地經歷從0到1的過程,我們也期待你進入學習和實踐之路。
現實中,我們每一位個體都離不開群體。我們在群體中互動聯結,從而實現共同創造和共同收益。在一個企業中,團隊通過各種會議厘清方向、解決問題、推進行動和團結人心。在一個學校里,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知識、啟發觀點或研究課題。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進行對話,支持孩子認知自我和實現成長,凝聚家人和解決難題。我們發現,只要是有群體在的場景,都離不開對話,群體成員都希望實現共創共贏。因此,不論你是下面的哪個角色,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新的窗戶,給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引發一些新的嘗試,開啟一個新的未來。
林小楨
共創對話系統開發者,共創引導技術開發者,共創引導平臺創始人。
國內率先從事共創引導和行動學習的專家,《行動學習:理論、實務與案例》核心作者,開發《群策群力工作坊》等20個版權課程,并致力于共創對于在商學院、K12師資教學引導和社工引導中的公益推廣與運用。
資深共創引導師,受聘于阿里巴巴新商業學院、吉利集團等國內優秀企業,始終專注于企業場景難題,善于將共創引導技術、行動學習技術及咨詢輔導技術等運用于企業業績突破、領導力提升和項目創新,建立了“以戰代訓、以訓領戰、訓戰結合、協同作戰”的共創陪跑模式。10年陪跑企業超過100家,核心支持行業主要為互聯網、汽車、金融、新零售、農牧食品和生物醫藥等。
微信訂閱號:共創引導
鄒怡
資深共創引導師,行動學習資深顧問,戰略落地與組織發展顧問。
擅長將行動學習技術、共創引導技術和咨詢輔導技術融合,陪跑企業管理者進行標準化建設,業績促進和人才梯隊建設。核心支持行業有汽車、農牧、房地產等。
翻譯出版多本經典管理圖書,主要有《持續增長:企業持續盈利的10大法寶》《良性增長:盈利性增長的底層邏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