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概論》結合幼兒師范學生特點,采用原理闡述和案例評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在理解幼兒園課程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基本原理,領悟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和實施的規律和方法,從而具備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能力。
《幼兒園課程概論》共分五章,分別論述幼兒園課程概述、幼兒園課程的編制、幼兒園課程中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西方當代早期教育課程及其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幼兒園課程方案及課程改革方向。
第一章 幼兒園課程概述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定義
二、課程的類型
第二節 幼兒園課程概述
一、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二、幼兒園課程的特點
三、幼兒園課程的要素
四、幼兒園課程的基礎
五、幼兒園課程的結構化程度
第二章 幼兒園課程的編制
第一節 幼兒園課程編制模式
一、目標模式
二、過程模式
三、幼兒園課程編制的實際過程
第二節 幼兒園課程目標
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內涵
二、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取向及其表述
三、課程的各種目標取向在幼兒園課程中的互補
四、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來源與依據
五、幼兒園課程目標的體系與層次結構
六、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
第三節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概念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和類型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
四、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
第四節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一、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取向
二、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途徑
三、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因素
第五節幼兒園課程的評價
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
二、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基本要素
三、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取向
四、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模式
五、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
六、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第三章 幼兒園課程中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第一節 幼兒園學科(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幼兒園學科(領域)教育活動的含義
二、幼兒園學科(領域)教育活動的組織與設計
三、幼兒園學科(領域)教育活動的案例呈現
四、幼兒園學科(領域)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和局限性
第二節 幼兒園單元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一、幼兒園單元主題教育活動的含義
二、幼兒園單元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和設計
三、幼兒園單元主題教育活動的案例呈現
四、幼兒園單元主題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和局限性
第三節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含義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三、活動區的規劃與創設
四、教師在活動區活動中的作用
五、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案例呈現
六、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和局限性
第四章 西方當代早期教育課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一節 西方著名的幼兒園課程方案
一、BankStreet早期兒童教育方案
二、蒙臺梭利課程
三、High/Scope課程
四、ProjectApproach(方案教學)課程
五、瑞吉歐教育體系
第二節 西方早期兒童教育課程的發展趨向
一、未來對早期兒童教育課程的挑戰
二、西方國家早期兒童教育課程的發展趨向
第五章 我國幼兒園課程方案及課程改革動向
第一節 我國著名的幼兒園課程方案
一、陳鶴琴的“五指活動課程”
二、張雪門的“行為課程”
第二節 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主要動向
一、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存在的有爭議的問題
二、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幼兒園課程概論》:
(二)活動區規則的制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活動區當中幼兒有自主的權利,可以自由活動。但是這種自由活動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遵守紀律為前提。
活動區的標志或記號,是幼兒自主選擇的前提,對于幼兒形成規則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伴隨標志的產生,規則也相應形成。只有大家都遵守活動區規則,活動才能有序地進行。在活動區中,區域活動面積有限,如果每個幼兒都爭著進入某一區域來玩,就會造成混亂。教師要事先根據區域活動面積,制定好相應活動區規則和人區人數,這樣幼兒可以通過進出卡來到區域活動。
區域規則的制定,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影響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規則,如出于對活動的安全、衛生、秩序等問題的考慮所指定的規則,需要教師在活動前明確提出。例如在圖書區要保持安靜;不能在玩沙區、玩水區打鬧等。
2.以解決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為線索,師幼共同討論制定的規則。例如在某區域活動結束之后,小朋友隨便亂放材料,導致區域環境凌亂無序,教師針對這一問題,組織幼兒討論,共同商定規則。
3.-些爭執的“問題”規則,幼兒自行商定規則。例如,有的區域備受歡迎,幼兒都爭著去,可是容納幼兒的數量是有限的,幼兒之間會出現爭吵等現象,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一起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制定相應的規則。
(三)活動區的時間安排一般而言,經常被設計和運用的活動區有十余種,如果每一種活動區都展示在幼兒面前,幼兒可能為了同時想去幾個區而東奔西跑、興奮不已卻一事無成。因此,教師可以輪流安排活動區。
活動區的數量要與幼兒人數匹配。人數為30-35位幼兒的班級最好提供5-7個活動區,在同一區域內可以提供數量相同的材料,例如幾個洋娃娃、幾盒積木等。
(四)展示區的運用展示區是指在每個活動區的一角,通過擱板、展示板、吊物架等成列幼兒的作品、尚未完成的需要暫時保留的物件或新材料。
(五)活動區和主題的結合有些幼兒園有專門的主題活動室,但是大部分幼兒園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將主題活動與區域環境創設相結合。例如:幼兒在開展“愛”主題時,教師在圖書區投放了《猜猜我有多愛你》《我爸爸》《我媽媽》等繪本供幼兒閱讀。
(六)活動區材料的投放1.材料的內涵和價值材料是幼兒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在不斷地、主動地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得信息,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在瑞吉歐的教育體系中,強調兒童個體的參與性,強調兒童自己動手操作,這與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中“知識的產生有賴于兒童對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擺弄”是一致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主要是借助材料進行學習的。材料作為幼兒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幼兒的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提供的材料不同,對幼兒的教育價值也不同。
2.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活動區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提供有安全性、衛生性、趣味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每一個區角都應該有醒目的標志,架上的玩具和放置的玩具也應有對應的標志,使幼兒知道哪些材料應該陳放在哪里,即使為了一時的需要從一個區到另一個活動區拿了東西,用完以后也能很方便地放回原處。
(1)材料的安全性和衛生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見,幼兒園的安全工作在一日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投放的材料,也必須保證其安全性和衛生性。教育者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投放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材料。
處于小班階段的幼兒,安全意識非常薄弱。幼兒通常喜歡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周圍的事物,如果教育者投放的材料體積較小,小班的幼兒就有可能把材料塞人鼻孔、耳朵、嘴巴等器官內,對幼兒的安全就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教育者在小班的區域活動里投放的材料應避免一些彈珠、紐扣、小豆等小顆粒的物品。在中、大班,幼兒對這類的安全意識有所提高。教育者就可以投放一些不會危害到幼兒的半成品或廢舊物品等。
由于很多區域的活動材料是通過家園配合收集而來的,有的可能存在一些威脅幼兒健康的物質,為了能給幼兒的活動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教育者必須在這些材料投放以前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同時,區域活動中的材料還要做到定期清潔,避免細菌等有害物質滋生,進而避免為幼兒造成不必要的衛生安全隱患。
(2)材料的趣味性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幼兒在區域中的學習活動受其身心發展特點的制約,容易被豐富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要根據幼兒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水平和興趣所在進行活動材料投放,盡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3)材料的層次性
層次性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依據材料內容的遞進關系或是知識技能本身存在的順序,將材料細化為不同層次,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有興趣地進行動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二是在每個幼兒自身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能隨著幼兒的發展不斷變化材料,實現幼兒自身最大限度的發展。
(4)材料的操作性
材料的操作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
(5)材料的多功能性
幼兒園應選擇和提供一定數量的具多功能性的材料,使幼兒不止用某一種方式作用于它們,以激勵幼兒的創造性活動。水、沙、積木等材料都有許多種用途和玩法,這一類材料在幼兒園環境中不可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