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在大學開了一門校公選課,課程的名稱叫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選課的學生很多,基本上都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常有學生問我,學習傳統文化究竟有什么用?關于有用無用的問題,早在先秦時期,莊子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釋,他打了一個比方:你走路,什么是有用的?自然是你腳下的那塊土地。但如果把周圍所有的土地都挖成萬丈深淵,只留下一串腳印那么大的有用的土地,你還敢走嗎?所以,有時候,一些看似無用的,實際上可能有著大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看來,首先是無用的學習了傳統文化并不能立即升官發財,其次它又有大用因為傳統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底色,它根植于世世代代的生活,直到現在依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審美以及行為方式。可以說,傳統文化帶有普遍的社會認可性,每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實際都會受到它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我們又總是身處其中,日用而不知。本書的寫作目的,即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培養日常審美,領略傳統文化的意味和趣味。
本書是一部關于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的書。什么是博物學呢?中國自古就有博物志傳統。我們讀先秦時期的著作《詩經》《尚書·禹貢》《山海經》等,會發現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動植物以及地理物產等知識,它們可以看作是博物學著作的先聲。《詩經》到了孔子的時代,其博物的性質更是得到了明確的認可。孔子教導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經》雖然不是專門的識物著作,但孔子說其有助于多識,這樣的推崇與指導,就為后世博物學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方向。
早期對《詩經》名物解釋多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爾雅》。也正是從《爾雅》開始,后世就不斷出現解釋《詩經》名物尤其是其中的動植物的著作,如西晉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影響就極為深遠。對自然界動植物的搜羅與解釋在后世竟成為一門學問,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記》、羅愿《爾雅翼》、鄭樵《昆蟲草木略》,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等都是該類著作。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是部以博物為名的專門著作,開啟了百科全書式的博物學著作體式,其內容不僅包含自然,還加入了人文。這部書影響很大,后世出現了諸多對《博物志》的補充之作,如宋代有李石《續博物志》,明代有董斯張《廣博物志》、游潛《博物志補》、黃道周《博物典匯》,清代有徐壽基《續廣博物志》,等等。
有一些著作,雖然沒有用博物的名字,但其體例幾與《博物志》相同,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明代謝肇淛《五雜組》,等等。這些也都是以博物為目的的著作,其內容也是天文地理、奇花異草、藝術技藝、神人傳說、珍寶名物等無所不包。還有一些著作,雖不是博物體例,但其內容往往與傳統博物范圍相交融,如《農政全書》《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天工開物》,等等。
中西方都有博物學。西方的博物學往往包含動植物、礦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國的博物學,除了自然界的事物,還有人造物及神話傳說。二者的不同,就是中國的博物學可以收錄怪力亂神。
本書延續的正是古代博物觀念傳統,以博學多識為目的。
本書還是一部關于傳統文化中的符號的書。什么是符號呢?德國哲學家恩斯特 ·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符號是)一種可以通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或約定俗成的傳統,或通過某種語言的法則去標示某種與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日常生活與世俗風景都是符號,而符號被了解了,才具有意義,才是文化。一個符號的生成與發展,其背后必然有著強大及復雜的文化支撐,而一旦文化經過漫長的積淀形成了符號,它的寓意就會有長期性及穩定性。讀懂了符號,才能理解符號所承載的文化。
本書中的一些內容涉及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寫這些并不是為了宣傳封建迷信,恰恰相反,通過揭示這些符號的生成過程,正可以破解那些所謂的神秘,從而探究古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背后的邏輯。相對于愛好者與信仰者來說,我們就比較討厭了。這好比看戲,愛好者與信仰者往往是臺下的觀眾,其情感已經融入到了臺上的人物當中,與人物共悲喜,而我們則總是站在后臺,等著演員卸了妝,探究人物面具以及行頭背后的真實。
本書追求的這種真實,其實秉承的正是傳統博物志的考辨精神。
本書的寫作思路,不是將各種符號進行簡單的羅列,以及粗淺的介紹,而是追本溯源,探究這些符號究竟是怎樣生成的,以及其在流傳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舉例來說,很多符號形成或演變的過程都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那就是錯訛與錯位。
錯訛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無意識的錯訛,逐漸積非成是。如八仙中的張果老,傳世文獻中有張果老先生一句,古代無標點,斷句無定式,后來就逐漸以訛傳訛,張果,老先生變成了張果老,先生;八仙中的漢鐘離也是因為斷句而產生了誤會,他本叫鐘離權,大約是唐五代時期的人物,《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文獻中都記載了他的事跡,《宣和年譜》說他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人們斷句的時候常常把漢與后面的鐘離連起來,于是就有了漢鐘離的名字,并且因為這個漢字,人們又將其附會為了東漢時期的人物;劉海蟾,因為其名字里有個蟾字,人們就編出了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劉海蟾的名字也就變成了劉海;鐘馗,古書上說,齊地的方言常把大木棒,即椎(chuí)叫作終葵,這個大木棒可以用來驅趕鬼怪,后來就以訛傳訛而有了一個叫鐘馗的驅鬼的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官員被人們奉為福神,他叫楊成,是道州刺史,實際上應該是唐朝道州刺史陽城,《新唐書·陽城傳》有記載。
除了無意識而積非成是的錯訛,有些錯訛還是人們有意識生成的。如一些因為避諱而改的名字,觀世音菩薩因為避諱李世民的名字而變成了觀音菩薩。又如,以動植物作為吉祥元素,吉祥寓意的形成多是依靠聯想思維而故意形成錯訛效果。鹿諧音祿,所以人們畫一頭鹿,就表示可求得福祿。
錯位也可以說是錯訛的一種,是更高級的錯訛,是指一些符號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等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老子本是先秦道家的創始人,后來變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再后來又有了一氣化三清之說,說他一個人又變成了三個人;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屬于不同的神話體系,本沒有任何關系,后來發生錯位,常被看作是一對夫妻;早期的彌勒佛并不是大肚子,大肚子的造型據說是依據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人們喜歡這一形象,就逐漸固定下來,從而有了大肚彌勒佛。
除了思維與審美模式,人們的行為方式也導致錯位的發生。如掃墓在唐代規定是寒食節的習俗,但寒食節是禁火的,唐宋又流行掃墓要燒紙錢,于是為了避免沖突,掃墓的習俗就逐漸成為了清明節的符號。《西游記》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變成一個女子,騙唐僧說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來掃墓,遇到了強盜,這正是對清明節掃墓習俗符號的應用。
可以說,每一個文化現象都是一個具體的符號,符號傳達某種意義。符號生成是一種大眾性的約定俗成,但其并不是靜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的意義不能滿足社會意義的時候,它就要發生變化,這就是錯位產生的土壤。而一旦新的符號生成,就會有一定的長期性與穩定性。
本書不僅要考辨符號的生成與演變,還要探究符號的寓意與應用。
以古典小說為例,文史互證,我們會發現,小說中有著很多對符號的應用,讀懂了這些符號,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龍。龍是帝王的象征,是祥瑞符號,所以《三國演義》中,第九回寫董卓想要當皇帝,就說自己夢到了龍。后來孫權想要稱帝的時候,大臣張昭說近聞武昌東山,鳳凰來儀;大江之中,黃龍屢現。于是孫權就登了基,改年號為黃龍元年。魏國也說自己發現了龍,卻說魏國因舊歲有青龍自摩坡井內而出,于是改年號為青龍元年。
如鳳凰。鳳凰是眾鳥之王的象征,了解了鳳凰的這一符號寓意,我們就好理解為何在《西游記》第六十一回寫孫悟空大戰牛魔王,二人變化為禽類斗法,孫悟空后變成鳳凰,牛魔王也就無可奈何了。
如真武大帝。《西游記》中在收服豬八戒的時候,孫悟空變成高小姐,對豬剛鬣說自己父親請了法師來拿他,還被認為是妖的豬剛鬣說就是請下來九天蕩魔祖師,即真武大帝,他也不怕。為什么豬剛鬣別的神仙都不提,專門說真武大帝呢?這是因為真武大帝的主要職責就是降妖除魔,這在作者生活的時代是共識性的普遍信仰。真武大帝就是降妖除魔的符號。
如天王。《水滸傳》中說林沖發配到了滄州牢城營之后,工作是打掃天王堂。武松發配到孟州牢城營之后,也見有一天王堂。這是因為天王堂在唐宋時期,是軍營、勞所的地標性符號。人們常常在軍營、勞所建天王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將其作為守護神。
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其寓意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作用:彰顯地位與權力、生存與繁衍、納福求吉、辟邪禳災等。本書所涉及的符號應用,不僅有我們日常所見的器物與習俗,種種怪力亂神,還包羅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名著中大家習焉不察的符號,可以說本書實際又包含著四大名著中的符號這樣一個線索。
本書篇目多以一個主要問題的形式出現,開篇根據行文邏輯,分列一些小問題,大小相符,盡量涵蓋整體印象,又解決一些常見疑問。每一個符號幾乎都可以算作是某個知識領域的代表,從選題到找材料,再到梳理思路,力求做到邏輯清晰,知識準確,通俗易懂,打通學術與大眾的壁壘。書中穿插近300幅相關圖片,幫助讀者在生動的圖像中理解傳統文化。
總之,通過盤點歷史與傳統給我們留下來的精神文化財富,及其視覺形象載體,希望有助于讀者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并不是為了對抗現代,而是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文化認同感。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通過拓展視野,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相信,讀完此書,你會發現,文學名著中提到的、精品古裝影視劇中出現的、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建筑、服飾、器物、習俗,等等,都會變得很有意思。原來去名勝古跡旅游,去公園、去博物館觀光可能都是走馬觀花,看不懂,想不明白,不注重細節,不知所云,讀罷此書,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處處都饒有意味,而這,就足夠了。
推薦序
從天文到人文
李山
文化猶如空氣,充滿生活的天地,滋養著人們的生命,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古老的《周易》中有一句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還有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充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時常是:它知道你,你卻不認識它。這就說到本書的意圖:幫助人們認知身邊無處不在的文化。
本書從天文說到人文,從天地人神鬼說到蠃鱗毛羽昆,從古說到今。內容非常龐雜,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祥瑞、守護、神圣、人文。很多符號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但人們又往往對其一知半解。
大家都知道道教一般把太上老君奉為始祖,而太上老君又被認為是老子,老子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嗎,他是如何成為太上老君的呢?關羽本是一位歷史人物,但我們常見道觀或寺廟中供奉著關羽像,關羽是如何由人變成神的呢,為何儒釋道都推崇關羽呢?行云布雨的龍王是隨著佛教出現的一種信仰,你知道中國龍與龍王的區別嗎?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在正規的道教典籍中沒有任何關系,那么他們是什么時候被人們視為一對夫妻的呢?在古代,北斗是如何導航的,古人是如何根據天象進行四方定位的,古人如何夜觀天象?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的眼睛為何那么大,大型青銅神樹上的鳥是太陽的背負者?三星堆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本書涉及儒釋道以及第四空間民俗信仰,無所不包,然博而不雜,在編排與分類上力求系統:儒釋道的人物造型符號包含著各自的文化發展史,動植物的吉祥元素符號既有士大夫文化,又有民間文化,傳統歲時節日與傳統神秘圖式也都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等等。
除了內容體系化,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圖像豐富。讀圖時代,圖像的應用更能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古代中國。全書近三百幅圖像,可以說,每一幅圖像也是一個符號,其背后則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有些圖像不符合畫中歷史人物的朝代,卻符合圖像產生時代的特征。比如孔子像,校園里常見的叉手禮的孔子像實際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漢畫像中都還沒有這種禮儀,更別說孔子的時代了。還有常見的露著大板牙的孔子像,這背后實際是圣人異象思想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圖像糾正了一些誤讀。比如龍生九子中的霸下,也就是常見的馱著石碑的烏龜,明朝流行說法說它是龍的兒子,于是它的造型就越來越像龍,成了龍頭龜身,而從留存的古畫來看,宋以前它就是烏龜的造型。
書中所涉及的符號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人們往往對其背后的文化支撐不甚了解。為了解開這些符號的密碼,作者對每個符號的生成過程、發展流變、現今影響、寓意與應用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探究。日常見到,書中讀到,一旦解開某個符號的密碼,當你再遇到,相信定會為其文化底蘊所折服,同時極大地拓展自己的審美空間。
符號是一種共同的文化記憶。符號里的中國,就是可以通過符號來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而形成一種想象的共同體的,只要你接受了中華文化,就融入了中華民族。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感召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文明一直沒有斷絕,無論誰來了,都會為其折服,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沉淀,凝聚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諸多符號。了解了這些符號,也就了解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以及傳統文化對今日之影響。
總之,傳統文化離我們并不遠。讀罷本書,你就可以略知古今,并隨時隨地了解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了。相信這可以讓你的日常充滿趣味。禪宗說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運水搬柴,無非是道。這本書講的是傳統文化,但落腳點是解說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符號和現象。不脫離生活,方有趣味;不人云亦云,方有深度。這正是本書的追求,是否達到此等地步,有待于大家批評指正。
后記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耗時三年,終于完成了這樣一部小書的寫作。古人說:三年通一藝。如果把傳統的博物學也看作一藝的話,這三年確實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寫作過程中,迷茫過,掙扎過,因為它確實消耗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除了寫作本書,還要上課,更要做研究,寫專業論文。究竟是專,還是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論語》中,孔子也曾講過專與博的問題: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達巷黨人說孔子這么博學,卻不能以專精成一家之名。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射箭往往是瞄準一個點,代表著專精;駕馬車則要到處跑,代表著博學。孔子在專與博之間說吾執御矣,終選擇了博。和孔子一樣,博聞多識是古代學者的一個重要追求,更有學者以格物致知為畢生之理念。正是受這種精神的感召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喜好,我終完成了這樣一部小書。
從完稿到成書又是一段精細的旅程。大體完稿后,又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來完善。編輯建議我增補數文及相關知識點,如鴻蒙雷神火神悟空天宮三星堆等篇的補入。此外,從目錄的編排、篇名的打磨、圖片的取舍、圖注的撰寫到版式的調整,編輯和我來回死磕,直到都滿意了為止。當我拿到校樣時,看到文字與圖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禁不住感嘆:這哪里是一本書,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那一刻,我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一樣,完成解牛的工作之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五年時間,我和編輯及中華書局上海公司的領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修正一塊寶玉一樣對其精雕細琢,付出了不少心血。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為了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內容的豐富性,前前后后參考了大量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搜集了大量圖片與實物等材料,涉及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如果能為學界貢獻一份力量,將一些學術小問題推進一步,那將是我的榮幸。當然,本書主要還是一部面向大眾的普及性質的傳統文化讀物。
本書選取了傳統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精粹的、現代人習焉不察的符號,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讀者喜歡上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能為和我一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一份了解身邊傳統文化的指南。
后,我要感謝我的博士導師李山老師的指導,他的博學多識激勵我不斷向學。感謝本書責編中華書局上海公司吳艷紅女士的指教,從目錄的編排、材料的甄別到圖書的呈現方式,她都做了大量細致而認真的工作,在此向她表達敬意和謝忱。同時,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