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擇了12位當代中國美學的代表性人物,對他們的美學代表作進行批判性分析和考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教學參考價值。適合相關專業師生、研究者參考,以及普通美學愛好者閱讀。
當代中國美學應從何時算起?并沒有公認的明確說法。“當代”是一個很難確定的時間概念。有一種已被廣泛接受的說法:在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是“古代”,從1840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是“近代”,從1919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現代”,從1949年到今天是“當代”。這種分期簡潔明快,但它稍嫌生硬,如用于文學領域,就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文學”在時間上毫無疑問地屬于“當代文學”,但那時的作家信奉“文學為政治服務”,文學的自律性成了問題,這在西方文學史上屬于“前現代”的狀況。連“現代文學”都算不上,遑論“當代文學”?在文學那里遇到的困難,在美學這里將再次遇到。為了避免這種困難,不妨放棄這種精確的年代劃分,退回到常識。根據常識,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當代”,大致就是正在寫作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如此一來,事情就簡單多了。不過這種說法還要有所限定。有的人雖然生活在這個時代,但他思想陳腐,實在不好說他屬于“當代”。以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代為例,在時代之子胡適的眼里,反對白話文的林紓與黃侃、留辮子的辜鴻銘,雖與自己生活在同時代,實與老古董或活化石無異。相反,有的人雖然生活在遙遠的過去,但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他的話如同說在今日,令人恨不能起之于地下,把酒言歡,這種人很難說他屬于“古代”。杜甫的詩句就表達了這種心情:“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16世紀法國的蒙田,生活在文藝復興前期,大概是“半古代”的人了,但他的思想之燈,仍然照耀當今世界。20世紀以來的大多數西方思想家和人類學家,都樂意把蒙田引為同道。可見,“當代”不完全是一個物理時間的概念,它還是一個“意識時間”的概念,與人的意識層次和思想水平密不可分。人如此,美學亦然。可以肯定,20世紀初期的梁啟超、王國維和蔡元培,不屬于“當代”。梁、王、蔡的時代以及他們的美學思想,粗略地說,屬于“現代”,準確地說,接近于現代。我認為梁啟超的美學思想“在傳統文論與現代美學之間”。王、蔡二人,也大抵如是。他們或許是走在通向現代美學的途中。鄧曉芒和易中天指出:“作為過渡時期的人物,他們在形式上并未吃透西方人的內在精神,在內容上和理解上亦未超出中國傳統美學已有的水平。”[1]張法指出:“盡管王國維用帶有西方濃味的觀點解釋《紅樓夢》,用有點西方淡味的觀點言說詩詞之美,人們并不覺得他的言說方式與古已有之的言說方式有什么不同。真正使中國人感受到美學的是朱光潛。”[2]三四十年代是朱光潛的時代,是中國“現代美學”逐漸形成的黃金時期。活躍于其時的朱光潛、宗白華、鄧以蜇等人,都曾在國外受過系統的美學教育,不但積極地引進西方美學,而且在中國語境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現代美學思想體系。朱光潛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便是中國現代美學登臺亮相的主角。以朱光潛為主角的那個轟轟烈烈的美學時代,很快地一去不復返了。它被以下兩個事件所終結。這兩個事件,似乎都有資格作為“當代中國美學”的起點。一是1946年蔡儀的《新美學》出版。蔡儀的《新美學》,以批判朱光潛的“美在心物關系說”入手,端出了中國學者首次建構的一個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并且從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在鄧曉芒和易中天的《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一書中,第四章第二節為“胚胎學和古生物學:當代中國美學的奇異結合”,從蔡儀的《新美學》開始了“當代中國美學”的論述。“1944年,蔡儀完成了他的《新美學》。這是中國當代美學西方化的第一個實質性的成果,因為他試圖從一個中國傳統美學所未曾接觸到的角度來系統看待美學問題。”[1]我不太贊成將當代中國美學始于蔡儀《新美學》的做法,但這并非出于美學上的理由,而是出于現實的理由。按照現象學美學家羅曼.英加登在《論文學作品》中的說法,確認“時間透視”,必須有一個認識的開端,即“時間零點”,“時間零點”就是“粘在我們身上”的“當前”。《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寫于20世紀80年代,鄧曉芒和易中天的“時間零點”,與此時的我大不相同。相應地,他們根據自己的“時間零點”所確認的“當代”,自然與本書所確認的“當代”有所不同。
[1] 鄧曉芒、易中天:《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第一章 李澤厚:主體的執與本體的迷 / 17
一、美學史與美學原理 / 19
二、體系與破綻 / 24
三、美的本質與美的根源 / 37
四、本體論與主體性 / 48
第二章 尤西林:思想史中的美學 / 59
一、美學與藝術哲學 / 59
二、美學與現代性 / 63
三、美的本質與美的功能 / 68
第三章 鄧曉芒:美學之謎與人學之謎 / 73
一、新實踐美學的命名 / 73
二、新實踐美學的成就 / 76
三、新實踐美學的局限 / 101
第四章 朱立元:美學的哲學基礎 / 110
一、認識論 / 111
二、存在論 / 119
三、生成論 / 127
第五章 王德峰:藝術與真理 / 140
一、美學與藝術哲學 / 141
二、工藝品與藝術品 / 154
第六章 張 法:本質與現象 / 174
一、追問美學 / 175
二、消解本質 / 183
三、描述現象 / 194
四、相對主義 / 202
第七章 陳望衡:走向境界美學 / 211
一、實踐美學:辯論的對手 / 212
二、境界美學:傳統的再生 / 229
第八章 張世英:境界與超越 / 241
一、從現象學到境界說 / 242
二、從典型說到顯隱說 / 250
三、關于“超越”的疑問 / 259
第九章 潘知常:為愛作證,還是為美作證? / 267
一、思想陳舊的生命美學 / 268
二、自我消解的生命美學 / 276
第十章 楊春時:“主體間性”的美學 / 285
一、胡塞爾與“主體間性” / 287
二、馬丁.布伯與“我-你”關系 / 300
三、杜夫海納與“準主體” / 313
第十一章 王乾坤:回到文學本身 / 321
一、文學原理與終極視域 / 322
二、視域與方法 / 328
三、本體的承諾 / 333
第十二章 葉秀山:生活世界與美的哲學 / 339
一、美學與現象學 / 340
二、真.善.美 / 345
三、科學.藝術.宗教 / 350
四、思.史.詩 / 357
后 記 /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