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102輯卷首語
“構建理性世界經濟的新觀念”是羅德里克對全球化下貿易摩擦加劇的思考,當下的局勢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相關的理論框架和觀念。本輯《比較》組織了兩篇文章評論羅德里克的《貿易的真相》一書,可謂恰逢其時。同時,本輯除了收錄資本市場發展、宏觀審慎監管、破產制度改革、產業政策制定等視角的文章之外,還為讀者提供了“比較之窗”中印度經濟學家巴蘇從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視角對印度的觀察,以及“視界”中關于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在大科技公司中的角色,都是相當有意思的思考和見解。
開篇是國際清算銀行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構建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工作組的研究報告。該工作組由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和印度儲備銀行副行長維拉爾?阿查里雅共同牽頭,16個經濟體的中央銀行代表參加,通過梳理現有文獻、對各類市場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市場機構代表參加的圓桌研討會、訪談國際資本市場上重要且活躍機構代表等方式,對資本市場開展深入分析并形成報告。該報告評估了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從有利的整體環境和涉及資本市場功能的其他重要因素兩個方面,探討了資本市場發展的驅動因素,并由此歸納出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效率的六項政策建議:更充分地尊重市場自治,健全投資者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司法制度,提高監管獨立性和有效性,增加國內機構投資者的深度和多樣性,推動資本市場廣泛且雙向的開放,發展互補性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以優化資本市場生態系統。
《科技公司中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一文是來自蘇珊?阿西和邁克爾?盧卡的研究。文章描述了近年來獲得博士學位的經濟學家可以在科技公司施展的技能、哪些科技公司會招募他們、 經濟學家在科技公司主攻的方向以及這些問題創造出的經濟學研究領域。文章認為,經濟學博士訓練的兩個核心能力,即評估因果關系和理解激勵機制,恰好“適配”科技行業,從而使經濟學家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并產生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科技產業也在不斷提出新的經濟學問題,推動相關領域的經濟學研究不斷向前發展,為經濟學理論轉化為實踐找到新的途徑,并為新型統計分析創造了機遇。其中涉及拍賣理論、機制設計等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充分揭示了經濟學已經遠遠超越了新古典,走向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
考希克?巴蘇關于印度經濟的文章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繆爾達爾的名著《亞洲的戲劇》切入,扼要回顧了印度經濟的政治背景,分析了印度自獨立以來的經濟增長、當前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前景。他在文中頗為擔憂地指出,在印度,早期承諾的文化和政治開放、世俗主義、言論自由、媒體自由和個人自由的價值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甚至還有一些勢力想要扭轉開放和自由的局面。但巴蘇認為,上述這些政治特點有利于構建更美好的社會,實現可持續乃至更快的經濟增長。且不論印度早期的這種政治投資在當時正確與否,在經濟正要起飛之際,浪費這些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將是一個巨大錯誤,就像對大型港口、公路和鐵路進行早期投資,然后又決定棄之不用一樣。
達龍?阿西莫格魯和帕斯卡爾?雷斯特雷珀的《錯誤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未來的勞動力需求》關注當前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的熱點話題。兩位作者將人工智能分為兩類:一類是抑制勞動力需求的,如自動化;另一類是重振勞動力需求的,如人工智能應用。僅僅推動第一種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太可能創造出足夠多的新工作崗位, 因而也不能促進繁榮。他們認為,由于創新領域的市場失靈,不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大行其道,所以“需要審慎思考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仔細斟酌如何最好地發展這一充滿前景的技術平臺”。這不失為對當前人工智能熱的一種警示。
“法和經濟學”欄目是兩篇關于破產重整的文章。兩位國內破產法專家李曙光和許美征的文章針對即將啟動的破產法修改,就破產重整制度提出了相關的改革建議。他們認為,破產重整制度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當前的實施情況看,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重整往往由指定的律師、會計師和行政官員主導而非債務人主導,使重整演化為削債保企業;二是“強裁”制度被濫用,重整前置程序缺失。針對這兩個問題,他們建議,破產重整應主要實行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改革現行清算組制度,重視債權人委員會的作用,明確監督型管理人的職責,改革和完善強裁制度,建立預重整制度等。
兩位美國法學家肯尼斯?阿約特和愛德華?莫里森則詳細研究了美國破產法庭關于估值爭議的裁決,比較分析了現金流貼現法、可比公司倍數法和可比交易倍數法這幾種常見的估值方法。他們發現,估值爭議案件中有很多錯誤的專家證詞,在采用現金流貼現法估值時,更是如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貼現率的計算,不僅爭議很大而且對結果的影響也很大,而法官常常意識不到這些問題。兩位作者基于金融理論,提出了幾個簡單的方法供法官采用,比如盡量不使用公司特有風險溢價計算貼現率,利用經過同行評議的財經文獻來科學評估貼現率的可靠性,裁決時盡量利用市場證據,因為市場結果包含的價值信息遠遠勝過專家的證詞。
王志剛的文章討論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宏觀審慎監管的問題。他認為,政府信用使用過度帶來了軟預算約束和剛性兌付預期,進而擴大了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多種渠道助推下,這兩類風險交叉傳導,加劇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因此,僅僅依靠金融部門的宏觀審慎監管并不足以應對,而是需要建立大宏觀審慎監管體制,減少監管真空,以此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的交叉傳導,最終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
李曉萍和江飛濤的文章以政策過程理論及相關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為基礎并結合具體國情, 構建了一個簡要的理論模型,以此詳細解析了中國產業政策制定程序與組織機制,探討其存在的缺陷。研究表明,中國的產業政策制定以行政部門為核心,其程序高度封閉、不透明,導致行政部門傾向于制定為本部門擴權的干預性產業政策,并帶來政策部門化、模糊化、 碎片化,產業政策質量與效果不佳。中國應改革和調整產業政策制定程序與組織機制,尤其是要將產業政策制定、決策與執行分開,相關部委主要作為政策的執行機構,而對于政策的制定和決策、監督與評估,則可考慮成立產業政策委員會,由它負責。同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引入審議會制度,推動政策制定過程的開放、透明與廣泛參與。
“新書架”欄目的兩篇文章評論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的著作《貿易的真相》。卓賢的文章以書中的內容為基礎,概述了全球化帶來的精英階層和中低收入階層之間、企業和國家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三重利益沖突,運用羅德里克關于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剖析了這些沖突如何造成了當前的全球化困境。與羅德里克的觀點相呼應,他也指出,理性且可持續的全球化應當綜合考慮國內政策,以防止民粹主義的反彈導致全球化的倒退,同時也要借助觀念創新的力量推動國內改革,以防止受益于貿易保護主義群體的利益固化。秦勇的文章概述了《貿易的真相》一書的主要內容,并針對羅德里克關于經濟學理論結論的有條件性和政策靈活性,討論了與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相關的三個問題,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政府與社會公平,以及政治哲學視角下的民族國家和全球化。
比較102目錄
構建有活力的資本市場 國際清算銀行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
科技公司中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 蘇珊?阿西 邁克爾?盧卡
印度經濟簡史:《亞洲的戲劇》中的一章 考希克?巴蘇
錯誤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未來的勞動力需求 達龍?阿西莫格魯 帕斯卡爾?雷斯特雷珀
改革和完善我國破產重整中的關鍵制度 李曙光 許美征
公司破產中的估值爭議 肯尼斯?阿約特 愛德華?莫里森
大宏觀審慎監管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治理 王志剛
中國產業政策的制定程序與組織機制研究 李曉萍 江飛濤
過猶不及:回歸理性的全球化 卓 賢
正視全球化下的制度差異 秦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