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對兒童青少年的看法入手, 提倡摒棄刻板印象, 提倡優勢和尊重, 在梳理和總結皮亞杰、埃里克森等與兒童發展相關的心理理論和流派的基礎上, 著重介紹和闡述聯動性心理治療模式, 即個人、家庭、學校、社區、醫療機構等的聯合, 全書共十一章, 包括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原則、核心技術、干預原則、治療模式等, 對該治療模式的原則、核心技術、程序等進行詳細分析, 并將特殊兒童心理治療、家長學校、團體心理輔導當列討論。此書對普及及推廣聯動性心理治療有積極作用。
《兒童和青少年聯動性心理治療》梳理相關專業知識,就常見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提供實用的專業方法和實踐指導。
《對話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詢與治療》(2015 年 10 月“中國好書” )、《你,會回來嗎?:心理治療師與你對話生死》(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社科類圖書入圍獎、2018 上海書籍設計雙年展書籍設計優秀獎)作者黃蘅玉博士最新作品。
● 兒童和青少年聯動性心理治療模式在加拿大等國家實踐多年
● 實踐證明該模式有效緩解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及情緒問題
● 本書以《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 年)》實施為契機撰寫
或許是因為自己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著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與危機干預工作;或許是因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始終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或許是因為加拿大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療工作有著許多優勢,所以,每當人們向我咨詢有關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時,每當國內的心理學同行們希望了解加拿大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的詳情時,我就會產生一股要把加拿大兒童和青少年聯動性心理治療的模式介紹給人們的沖動,旨在增進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福祉。
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從來就不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個人問題,它涉及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眾多方面。再則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別于成年人,因此,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療不可能只是治療師與兒童一對一的談話模式。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療方式是靈活多樣、生氣勃勃的,當它與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相互聯動耦合時,心理治療猶如獲得多元催進力,效果倍增。
我在加拿大做了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工作,深切地體會到了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聯動性心理治療的益處。加拿大的治療師們都非常尊重這些年輕人,以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的游戲和藝術來開展心理治療。與此同時,治療師們并不是孤軍作戰,而是積極動員家長、學校和社區的有關人士共同參與心理治療工作。
當我試圖將這套聯動性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模式介紹給中國的同行們和家長們時,回首查看,發現這些治療模式已經在加拿大使用了幾十年,早已融合在廣泛的心理治療實踐中。當地的治療師們日復一日熟練地按照這種模式工作著,持續不斷地修正著不合適的部分,增添著當下新的技術與方法。
2019年12月底,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2部門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了要“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這恰恰與我們寫此書的目的相一致,令我們信心大增,激情揚起。
特麗莎·基維薩盧(Trisha Kivisalu)博士曾與我同事多年,她的理論知識厚實,實踐經驗豐富。當她得知我在擬寫《兒童和青少年聯動性心理治療》一書時,給予了積極的支持。本書的第七章《兒童的心理癥結與神經發育障礙》和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障礙與干預原則》由基維薩盧博士撰寫,本人翻譯。基維薩盧博士的參與為本書增色不少,非常感謝!
兒童和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維護和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僅能增進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福祉,也為健康社會奠定重要基石。
黃蘅玉2020年10月26日于加拿大溫哥華
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看法
臨床心理治療師在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心理治療時,他們內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看法會有意或無意地掌控他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作為一個成人,或許自身就是一個家長,治療師對孩子的看法常是一個矛盾體。在社會文化的熏陶、個人成長的經歷以及個體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影響下,治療師的價值觀念、信仰和思想理念經常會與他們所面對的來訪者的想法發生沖突。治療師需要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協助兒童與青少年成長,是幫助他們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教導。治療師更需同理心,要站在來訪者和他們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們的情感,去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心理治療師在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之前,不妨捫心自問:“我有興趣為情緒有問題、心理有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服務嗎?”
治療師在第一次與來訪者見面時,那些患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很有可能會沖著你吼道:“不用你管!”“走開!我不想見你!”
或者,他們根本不瞥你一眼,壓根兒不理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你是空氣。
那你怎么辦?
我們知道,兒童和青少年對成年人的理解絕不亞于成年人對成年人的理解。他們會觀察、試探和評估與他們交往的成年人。相對于成年人,兒童和青少年對人們的非言語性語言的判斷往往更勝一籌,即使是一些心理遲滯或患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在面對口頭上不時蹦出“我喜歡你”“我愛你”“你真聰明”等夸獎言語的人,常會直截了當地指出:“你不喜歡我,你說的不是真話!”
在兒童和青少年們面前作假或說謊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面對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們,絕不是謊言和蒙騙所能對付的,他們往往非常敏感,而且又相當脆弱。
不過,正是由于兒童們的率真和淳樸,他們完全能夠辨別和理解所有真誠對待他們的人。他們不僅能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人,也能清晰地知曉任何善待自己的老師、同學和朋友,當然也包括心理治療師。
那些長期與患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相處的老師、社工或心理治療師們常說:“有殘障的孩子更懂人性。他們往往不以言語來評價一個人,他們是用內心去試探與他們交往的人。”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每每看到幼稚的孩子畫了一張小卡片,上面用簡單線條畫兩個手拉手的人,然后告訴治療師:“這是我和您!”那時,治療師會體驗到來訪者的信任;當兒童把他們珍藏的一個小玩具、一顆糖、一塊撿來的漂亮石頭、一個小小發夾鄭重地當禮品送給治療師時,治療師會體驗到他們的尊重。
當療程休整或結束時,不善言語的年幼來訪者猛地沖過來,緊緊地擁抱著治療師,戀戀不舍地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再見您?”或者,當一向霸道不聽話的青少年來訪者靦腆地問:“我還可以再來這里嗎?”這些簡單的話語常讓治療師感動無比,為自己是一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而倍感自豪。
還有一些兒童和青少年,因為心理障礙或其他原因,從小沒有體驗過父母的關愛,他們所經歷的是被咒罵、被遺棄、被欺凌、被責難,甚至被關進管教所。人們總以為他們是些沒有教養、沒有禮貌、不通情理的孩子。但是,在結束療程與他們告別時,他們主動地向治療師吐出了“謝謝您”三個字!這個極其平常的句子足以令治療師熱淚盈眶,感慨萬分。
多少年后,每當治療師與曾經扶助過的兒童和青少年們偶遇時,或者從某個渠道知道那些從死亡的邊緣掙扎過來的年輕人正在茁壯成長時,或者聽說了那些心理曾被扭曲和刺傷的人走出了心理泥潭而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時,作為心理治療師,那份內心的喜悅和成就感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
治療師們都知道,兒童和青少年是在不斷成長的,如果他們能走上一條恰當的道路,他們會有美好的前景。治療師們也明白,患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不僅僅需要治療,他們更需要真誠的關愛。
注重兒童和青少年的特殊性,而不是刻板的規定
古希臘有個神話,傳說某個城堡的主人為了讓所有居民的個頭整齊劃一,在城門口擺了一個“截體盒”。這個“截體盒”是一個標準人物的體型盒,每個進城的人都需躺在盒子里量一下身材。如果人長的太高,就要截短雙腳;如果人手太長,就要割掉雙手;太胖太小的人都不適合“截體盒”,因而也不能進城。于是,這個城堡內除了少數標準體型的人外,其余都是殘缺人士。
在現實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是否也有“截體盒”設在兒童和青少年的面前呢?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從新生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每個嬰兒的哭聲和手腳的移動都不一樣。即便是有著同一顆心臟、同一副肺臟的連體兒,只要他們有著不同的腦袋,有著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他們就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行為。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許多孩子在相似的環境中生活,接受了相同的教育,但他們卻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情感反應和不同的行為方式。這種特異狀況既有孩子們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有后天情境因素的作用。
在孩子幼小時,人們已能覺察到每個小朋友的特異性,有的孩子反應靈敏,動作協調;而另一些孩子卻動作遲緩笨拙;有的孩子聽覺記憶超常,聽到一個曲子就能馬上哼唱出來,而另一些孩子一件事重復聽了很多遍,依舊懵懵懂懂;有的孩子記憶能力不凡,雖然還沒達到過目不忘,但是他們只要看過一眼,腦子里就留下烙印,而另一些孩子看了很多遍書,仍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在一個群體社會中,一切都按統一的規范準則,以同一把尺子、同一個秤砣來衡量所有孩子的行為表現,那就忽略了人性的特異。
一些學校熱衷于給學生按學習成績排名,以同一份試卷的“考試成績”刻板地來評估學生的優劣。校方不僅在校內以大紅紙張貼學生的考分,甚至在學校圍墻的外側,也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成績的排名次序,優等在前,差者居后。這種排行榜可能會激勵一部分成績優良的學生和家長,但與此同時,也羞辱了另一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和家長。
家長經常會指責孩子:“為什么你會名落孫山,是個差生?”“為什么××的排名會在你前面?”孩子們通常無言回答。其實,靜心思考一下,每個學生的天資、個性和社會狀況不同,有的學生輕易能獲得高分,而有的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行。人與人是不能簡單相比的。
就學生而言,他們對待成功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人榜上有名后,滿面春風,到處炫耀;而有的學生淡然處之。對待學業的挫敗,學生們的反應差異更為明顯,有的學生全然不在乎自己的不及格,而一些敏感的學生卻不能容忍自己的挫敗,焦躁不安,羞愧內疚。一些昔日的“學霸”或“考試狀元”進了大都市的重點高校,強強相比,考分居后,他們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甚至有學生選擇了自殺。
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中,我們面對的每一個案例都是不同的,人性不同,問題不一,以致的個人-家庭-社會的反應也全然不同。
有的來訪者個性爽直,善于溝通,很容易糾正自己不當的行為;而另一些來訪者卻固執己見,深陷于心理泥潭而難以自拔。即便是使用藥物,作用也因人而異,有人療效極佳,也有人藥效不彰。
因此,心理治療的方式方法需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樣板。無論來訪者是兒童和青少年,或是他們的家長,心理治療時所遇到的每例個案都是特異的,即便是同一種心理障礙,因為人性之差異,采用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也不一樣。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病癥,更是趨向于不同的極端,這對治療團隊中每個人來說都是重大的挑戰,但同時也賦予了無窮的機會和無價的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