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是17、18世紀之交德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他的研究范圍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幾乎在每一個相關領域都有杰出成果,被譽為罕見的科學天才。由于他獨立創建了微積分,并發明了優越的微積分符號,使他更多以數學家的稱號聞名于世。
萊布尼茨一生著作豐碩,《萊布尼茨》精選其經典部分匯集成書,側重于對大師科學成就的了解以及對大師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方面的論述。通過閱讀,可以使我們走近科學大師的思想深處,切實感受理性思維對科學創造的深刻影響。
本書收錄了一份發回歐洲的有關中國官方最近允準基督教傳教的報告。此外,還提供許多人們迄今所不知的消息:關于歐洲科學的傳人,關于中國人的風俗習慣與道德觀念,尤其是中國皇帝本人的道德觀念以及關于中國人與俄國人的戰爭與媾和。
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仿佛今天匯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匯集在歐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支那(人們這樣稱呼它)。我相信,這是命運的特殊安排。大概是天意要使得這兩個文明程度最高的(同時又是地域相隔最為遙遠的)民族攜起手來,逐漸地使位于他們兩者之間的各個民族都過上一種更為合乎理性的生活。俄羅斯人以其帝國廣袤無垠的疆域聯結著中國與歐洲,統治著北冰洋沿岸那塊最野蠻的地區。聽說,他們現今執政的君王自身積極努力,與輔佐他的元老們一道領導他們正竭力效仿我們的業績。我以為,這絕非偶然。
現在談談中華帝國: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相比,面積相當,但人口數量則已超過。在許多方面,他們與我們不分軒輊,在幾乎是“對等的較量”中,我們時而超過他們,時而為他們所超過。以下集中對兩者的主要方面作一比較(全面地比較雖則有益,但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究,因而本文還無力做到這點)。在日常生活以及應付自然的經驗技能方面,我們是不分伯仲的。我們雙方各自都具備通過相互交流使對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因為不論是邏輯學、形而上學,還是對非物質事物的認識,即在那些有充足理由視之為屬于我們自己的科學方面,以及通過知性從質料中抽象出來的思維形式,即數學方面,我們顯然比他們出色得多。
萊布尼茨與中國
《中國近事》序言:以中國最近情況闡釋我們時代的歷史
致閔明我的兩封信
中國人對至高神的看法
論中國人關于人的靈魂、其不滅性與其賞罰問題的見解
論中國人關于至高神的所造物或物質的第一本原與鬼神的說法
論中華帝國創始者伏羲的文字與二進制算術中所用的符號
造化之謎
萊布尼茨論知識
通論知識
論人類知識的范圍
通論真理
論判斷
論信仰和理性以及它們各別的界限
論錯誤
論科學的分類
萊布尼茨論觀念
通論觀念并考察人的心靈是否永遠在思想
論知覺
論復雜觀念
論思想的諸樣式
論快樂和痛苦的樣式
萊布尼茨的認識論
綜合科學序言
人類學說的前景
論智慧
論牛頓的《哲學的數學原理》
論事物的最后根源
論權利和正義的概念
單子論
萊布尼茨的方法論
發現的技術
關于物和詞之間的聯系的對話
論哲學和神學中的正確方法
通向一種普遍文字
關于實體的本性和交通
附錄
萊布尼茨生平和著作年表
后記
單子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
我們這里要說的單子不是別的,只是一種組成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既然有復合物,就一定有單純的實體;因為復合物無非是一群或一堆單純的東西。在沒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廣延、形狀、可分性的。這些單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總之,就是事物的元素。也根本不用害怕它們會分解,根本就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滅。根據同樣理由,也根本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產生,因為它是不能通過組合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單子是只能突然產生、突然消失的,這就是說,它們只能通過創造而產生、通過毀滅而消失,至于復合物則是通過部分而產生或消失的。
也沒有辦法解釋一個單子怎樣能由某個別的創造物在它的內部造成變化或改變,因為在單子里面不能移動任何東西,也不能設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導、增加或減少任何內部運動,這在復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間的變換。單子并沒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戶。偶性不能脫離實體,不能漂泊在實體以外,像過去經院學者們的“感性形相”那樣。因此不論實體或偶性都不能從外面進入一個單子。
然而,單子一定要有某種性質,否則它們就根本不是存在的東西了。單純的實體之間如果沒有性質上的差別,那就沒有辦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變化,因為復合物中的東西只能來自單純的組成部分,而單子沒有性質就會彼此區別不開來,因為它們之間本來沒有量的差別。因此,既然假定了“充實”,每個地點在運動中就只會接受與它原有的東西等價的東西,事物的一個狀態就無法與另一狀態分清了。而且,每一個單子必須與任何一個別的單子不同。因為自然界絕沒有兩個東西完全一樣,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種內在的、基于固有本質的差別來。
我還認為毫無疑問,一切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有變化,因此創造出來的單子也是這樣,而且這種變化在每個單子里都是連續的。根據以上所說的看來,單子的自然變化是來自一個內在的本原,因為一個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響到單子內部。但是除了變化的本原以外,還要有一個變化者的細節,這個細節,可以說,造成了各個單純實體的特異性和多樣性。這個細節應當包含著單元或單純物里面的繁多性。因為既然一切自然變化都是逐漸的,就有的東西變,有的東西不變;因此在單純的實體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牽涉和關系,雖然它并沒有部分。
這個包含著、代表著單元或單純實體里的繁多性的過渡狀態,無非就是知覺;我們應當把知覺與統覺或意識仔細分開,這是下面就會看到的。就是在這一點上,笛卡兒派有非常嚴重的缺點,他們認為覺察不到的知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認為只有心靈才是單子,既沒有什么禽獸的靈魂,也沒有什么別樣的“隱德來希”,他們同普通人一樣把長期的昏迷與嚴格的死亡混為一談,而且陷入經院學者的偏見,以為靈魂完全與肉體分離,甚至贊同那些思想乖謬的人的意見,主張靈魂有死。
使一個知覺變化或過渡到另一個知覺的那個內在本原,可以稱為欲求;誠然,欲望不能總是完全達到它所期待的全部知覺,但它總是得到一點,達到一些新的知覺。
當我們發現自己所覺察到的最細小的思想也包含著對象中的多樣性時,我們就在自己身上經驗到單純實體中的繁多性了。因此,凡是承認靈魂是單純實體的人,都應該承認單子中的這種繁多性;貝爾先生也不應當在這一點上發現什么困難,像他在《辭典》里的“羅拉留”條中所寫的那樣。此外也不能不承認,知覺以及依賴知覺的東西,是不能用機械的理由來解釋的,也就是說,不能用形狀和運動來解釋。假定有一部機器,構造得能夠思想、感覺,具有知覺,我們可以設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夠走進去,就像走進一座磨房似的。這樣,我們察看它的內部,就會只發現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動,卻找不出什么東西來說明一個知覺。因此,應當在單純的實體中,而不應當在復合物或機器中去尋找知覺。因此,在單純實體中所能找到的只有這個,也就是說,只有知覺和它的變化;也只有在這里面,才能有單純實體的一切內在活動。
我們可以把一切單純實體或創造出來的單子命名為“隱德來希”,因為它們自身之內具有一定的完滿性,有一種自足性,使它們成為它們的內在活動的源泉,也可以說,使它們成為無形體的自動機。
如果我們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剛才所說明的一般意義下的知覺和欲望的東西都統統稱為靈魂的話,那么,一切單純的實體和被創造出來的單子就都可以稱為靈魂。可是,既然感情是一種比一個單純的知覺為多的東西,所以我同意認為“單子”和“隱德來希”這兩個一般的名稱對于單純的實體是足夠了。單純的實體僅僅是有知覺的,而我們只是把那些具有比較清晰的知覺而且有記憶伴隨著的單純實體稱為靈魂。
因為我們在自身之內經驗到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我們什么都不記得,也沒有任何清楚的知覺,像我們陷入昏迷或酣睡而無夢時就是這樣。在這種狀態中,靈魂與一個單純的單子并無顯著的區別,不過這種狀態不是持久的,所以當它擺脫這種狀態時,它仍然是一種較高的東西。
但是不能因此就說,那時單純實體是沒有任何知覺的,根據以上所說,這是絕不可能的。因為單純實體是不能消滅的,它也不能沒有特殊狀態而存在下去。特殊狀態不是別的,就是它的知覺。可是當我們有許多細微的知覺,而其中一個清楚的也沒有時,我們就是昏迷了。譬如當我們向同一方向繼續旋轉若干次,便發生一陣暈眩,可以使我們不省人事,使我們什么都分辨不出。死亡可以使動物在一段時間內處在這種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