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辦報實踐從城市轉向農村,又從農村走向城市。在此過程中,地理環境成為區隔中國共產黨辦報實踐的主要因素,由此形成了1921年至1927年間“報為機關、凝聚黨派”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間“報為工具、指導工作”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間“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重慶模式和“增強黨性、聯系群眾”的延安模式。通過對以上模式的符號化描述發現,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辦報模式的演進軌跡基本是以“黨報姓黨”為中心線,以“城市辦報”和“農村辦報”為兩極上下波動,主要不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線性發展,而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振蕩過程。
陳龍,暨南大學副研究員,新聞學博士,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和新聞學專業,碩博士畢業于暨南大學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中共宣傳與報刊史研究,在《新聞大學》《學術研究》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及省部級項目4項,參編《暨南大學史(1906-2016)》《暨南大學年鑒》(2012年至2019年冊)《成舍我新聞學術論集》(上、下)等著作近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