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本書的策劃人楊亞,是她是她就是她,迫我寫出這本《酒道》。那天,我和椌酒的設計者楊海峰應邀去京,到“三羌”公司找楊亞及負責人王茹,原想洽談《椌酒五行圖》的出版事宜。我自以為,神話武打懸念言情長篇小說夠炫的,卻未能撥動楊亞的心弦。她臨時動意,毫不客氣地下命令,若想合作,必須寫本酒文化的書當見面,并起名《酒道》。
按說,寫酒文化隨筆是我的拿手戲,可以隨心所欲地涂鴉,搭建個粗線條的提綱,半小時足矣。可她把酒上升成“道”的層次,我這個《道德經》迷,就不敢輕易接活了。“酒”可道,非常道。“道”說出來就不叫道了,老子在《道德經》里也這么講。我在“道”中迷,楊亞異常清醒,一句話點破我的迷津,酒不“道”出來,誰能知“酒道”。對啊,我怎么不這樣想呢?當天回到滄州,我在手機微信界面自說自話,四十五分鐘搞定提綱,分十章每章九節,共計九十節。我不知道自己的幸運數是幾,卻特別鐘情“九”,會和研究“酒”文化有關嗎?或許是又或許不是,九五之尊也含著“九”嘛。小節按“九”執行,章數卻多出一章,怎么看怎么別扭。我狠狠心,忍痛割掉了第五章,成為如今的《酒道》九章。九九歸一,忽略了九九八十一這環節,為我艱難前行打下伏筆。離交稿的時間越來越近,我的筆耕異常凝重沉悶,如同釀字般,推進速度緩慢,甚至想打退堂鼓。我試探楊亞的態度,她若打擊我的積極性,我便趁機收手。楊亞聽出我的“話”外音,再次點迷津。她說,木空老師你忘記你“大師兄”悟空的教訓,寫多少章節不行,為啥非要來個“九九八十一”劫難。如同當頭棒喝,敲醒了夢中人,我笑道,好個小妮子。你不會是白骨精的化身吧。沒有回旋余地,開弓向前射,我還得面對著稿紙發呆。一呆二呆三呆,呆過“二師兄”,我忽然不呆了,但文字對接依然顯得笨拙。老調不愿重彈,總想站在酒文化制高點上創新,開發出木空式酒文化的最新版本。若吃老本的話,完全可以剪裁自己現有的成果,錯位粘貼。但那種自欺的把戲,斷斷干不得。
寫就原創,寫就要有新氣象。空靈質感,一直是我的文字追求,盡可能將枯燥乏味的讀本,置換成隨筆類的美文。我有意識地向椌酒靠攏了點,為的是搭上界,將酒與書結合在一起,來次“讀一本書,喝一壺酒”的雅集游。也可以說,這部書是為椌酒而寫,還可以說椌酒依據《酒道》而成。它們今生今世分不開了。因為,早有精美的品盒,等美酒與書入“洞房”,投向酒書愛好者的懷抱。一壺酒,名與木空關聯,誰來喝?一部書,我來寫,與木空不分。一段情呢?這可是真情純情不了情。我只是操盤者,負責搭橋牽手共享,但情歸何處,恐怕要由“總設計師”楊亞分配,孰重孰輕,也只能欲說還休。《酒道》是道非道,非道是道。實體道與虛擬道糾結在一起,為酒者亮明了一條酒里酒外的通天大路。正是:酒中藏乾坤,木空書字真。置身幽靜里,渾若出風塵。
當糧食成了“精”便是酒“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這句口頭禪甚是流行,至少預示著兩層意思,一層較為普通的字面理解,酒是糧食的精華,或是糧食的精華釀成了酒。但我卻有另一層不普通的淺見,所謂糧食精的“精”,猶如“白骨精”的“精”,她有靈魂有生命有妖力,會附加到人體上產生物化作用,是種超生理的生理反應。所以呀,糧食精的“精”必須加引號,才能成酒精。如此解釋作為“糧食精”的酒,也同時給酒注入了性情。我獨家為酒特征賦予“性情水”之說,盤旋在腦海里沒覺出啥,寫到稿紙上曬了曬,才知道這“性情”源自“糧食精”。也許有人要問,酒定義中明明講糧食與水果并列,為啥不稱酒是水果精?難道因為木空不待見水果,或心存水果歧視?哈,這個問題問得不怎么好,但很好回答。我講中國酒文化,主要標的是白酒,在白酒亦即蒸餾酒或燒酒誕生前是統地講酒,而誕生后則是專指,便有意識地忽略了果酒。若是如此質問,配制酒“羊羔酒”的用料是精選羊羔肉,那么酒該叫“羊羔精”了?顯然不妥。一種說法是否叫得開,要隨主流。
關于酒與糧食的關系,人們提到最多的是,把酒叫成糧食酒。酒就酒唄,干嗎非得加上糧食?我再告訴你,這在有意無意地預示,糧食與酒已經徹底一體化,特別排斥少糧缺糧的酒精酒。再說呢,今天白酒的鼻祖,曾叫高粱酒。我常隨行就市地說“五斤高粱一斤酒”,自以為很在行,很然之。2014年一次小型酒會上,我又顯擺,但業內專家笑著糾偏,他說我給漲了二斤,準確的說法應是“三斤高粱一斤酒”。幸虧我只是說說而已,若是對公算計產出比,涉嫌虛冒報賬。酒是糧食的精華,并非糧食的所有精華都是酒,糧食的精華有多種用途,只有經過特殊的釀造過程才能成為液態酒。傳統的工藝自不必懷疑,如今工業化流程,也能大批量流水作業生產酒精,這叫作食用酒精。雖然不是用糧食制成,但可以替代糧食酒精配制成白酒,就看比例多少了,口味和副作用自然存在差別,最大傷害就是味道不純還上頭。難怪段子手們發文,戲道:過去的酒是娘(釀)造,現在的酒是狗(勾)兌。段子侃侃而已,充其量解解氣過過嘴癮,當不了真。
糧食與酒的牽連從牽上手,再沒松開過,卻散發欲說還休的意境。酒從糧食中走來,帶著精華之氣去人體里串門,把“精”留住,人變得比沒酒狀態時更加性情。曾經有個論調,說什么要加快白酒制造的工業化進程,弄出更合行業標準的優質健康酒品。無論其動意如何,若是缺了糧食當原材料,甚至縮短或取消發酵等傳統工藝環節,真是作死的節奏,酒便成了“匪”酒。喝酒就喝糧食酒,只為求取精華,化作營養更護體。至于怎么個喝法,是否真的越喝越年輕,我不會給出答案。相信糧食酒吧,去里邊找答案。不為成精,也想更精。走起,找糧食“精”去。三喝糧食精,想當孫悟空。
酒是體量超大的“云飲料”“云飲料”的提法特別另類,絕非追流行趕時髦的故意,如“云新聞”“云推薦”“云網址”等等。因為酒體量太龐大、太嗨了,普通的平臺容不下它,只好動用“云”的單位和盤子,讓“云”來計算。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酒最終落在飲料層面。雖然與我一樣的眾多酒文化愛好者不認同,但權威發布了,酒水也擺在面前,無論裝在壇子里,還是灌在瓶子里,酒確實呈現飲料狀態,這又是我等難以撼動的客觀存在。存在歸存在,我等的意念一時半會兒不好改變,總以為酒是“圣水”,難免鉆進肚子里鬧“”,不過折騰過后,依然覺得很美。這讓所謂的飲料們,即便號稱運動型、功能型飲料,像加多寶、娃哈哈、紅牛,也望塵莫及。把酒當成飲料,未免有些虧待了酒水。那好吧,話歸本節開頭語,我等可以讓半步,將酒命名為“云飲料”。誰知“云”有多大,我答不出具體數,僅知道“云”、也只能“云”才能盛下酒。我等不愿意把酒歸類在飲料名下,存有三種擔心:一是擔心降低了酒的身份身價。喝酒者未必尊貴,但酒得來費工夫,怎么能與快餐飲料并列?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呀!二是擔心誤傷了青少年。飲料多是未成年人的至愛,若把酒誤解成甜美的軟水,真上了癮可是麻煩事。三是擔心會不會去中國化。酒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飲料文化更趨于時尚與“西洋”,混為一談容易抹去中國情結。
打罷回車鍵,此時回歸理性分析酒,上邊三種擔心乎多余。別說,酒還真有飲料的特征。看看吧,它首先是水態,并且裝在瓶子里銷售。而多數飲料尤其最具代表性的飲料們,都是水液狀態,所不同的是顏色和味道以及外包裝。再看看吧,酒是營養液,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成分,特別適合人類吸收,成為必不可少的營養。而有些飲料作推廣靠的是營養招牌,自稱是功能型飲料,甚至叫什么“營養在線”。若論這點,酒營養只在飲料們之上,當個龍頭也名正“”順,給飲料帶來一場革命性的升級換代。酒飲料或飲料酒,早晚要像飲料那樣融入大生活。不然的話,白酒面臨斷代飲用的危機。見為實,當下飲用白酒的主體多為中老年人,而年輕一代趨向于飲用“洋”酒水。“洋”酒水與飲料很是貼近,甚至就是以飲料的面目出現,當飲料喝。白酒要想“撬動”年輕一代的嘴巴,成為他們的主流飲品,必須在飲料化方面下些功夫,降度變味改變外包裝,使之融入新生代的潮生活。最后看一吧,時下某些小眾白酒如江小白等,已經發現白酒滯后時代的小缺點,并在走向飲料化方面邁出可喜的半步。從外包裝做起,酒瓶適中、時尚、養;味道進行半酒化處理,淡淡的、軟軟的,香甜宜口,能夠跨入飲料族的消費圈。以此再分析,把酒不當飲料顯然有點過時。寫完此節,我準備更新觀念,堅決把酒當飲料。忽然想到,酒為“云飲料”,還包含喝酒后出現云山霧罩的感覺,叫它“云”不為過。但飲“云”要有度,應保持亂“云”飛度仍從容的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