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當前中國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主導理論分析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究梳理,反思其對中國實踐的解釋缺憾,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解釋力的新型理論分析模式,提煉其內涵、機制與分析框架。本書提出了新的研究視角,將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結合,通過對諸多偏遠地區進行的大量實地調研,分析中國義務教育領域受到的援助情況,探討社會組織的重要角色、中國義務教育援助活動中的制度邏輯,以及社會組織在中國義務教育領域的發展空間。本書建構了金勺模型這一新的理論框架,從結構、行動者、互動與演化四個維度,解釋了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宏觀-微觀-宏觀社會的因果機制及其社會系統行為,具有較高的原創性。
當代中國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兩大學科的發展,在充分借鑒現代西方政治學與行政學學科成熟知識體系框架的基礎上,經由了一個從全盤性移植到批判性反思,再到實踐性建構的歷程,而且正面臨進入全面性反思和整體性建設這一全新的階段。也就是說,已經到了當代中國的學者群體書寫擁有自己知識產權、能夠為吾命吾土、吾國吾民提供精神食糧的自主性知識體系框架的時候了。
社會組織研究是當代中國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領域。不論哪種研究視角或者研究內容,立基于中國人的生活場景與生活實踐,建構符合中國現實秩序的分析框架,創建基于中國經驗的基礎理論體系,是此類課題研究是否體現求真意識求善情懷的根本評價標準。
本書就此做了一些開創性努力。首先,本書突破了簡單地移植基于西方社會個體權利為本位的實踐而建構的國家社會二分理論,以及簡單地套用基于西方社會經驗的理性選擇理論或者新公共管理之解釋模式桎梏,從結構行動者互動演化四大機制鏈條,提出了具有較強解釋力的新型理論分析模式。
其次,本書通過對目前學術界流行的關于當前中國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主導理論分析模式的學術史梳理,反思其對中國實踐的解釋力,對基于結構行動者互動演化四大機制的金勺模型的內涵、內容體系與運行邏輯進行了深入分析。
再次,本書將定性分析方法與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通過對西藏、新疆、內蒙、云南、貴州、廣西、寧夏、安徽等諸多偏遠地區的大量實地調研,分析了中國義務教育領域實際的援助情況,也探討了社會組織的重要角色、中國義務教育援助活動中的邏輯以及社會組織在中國義務教育領域的發展空間等重大議題。
最后,本書通過對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社會組織介入歷程的探討,探討了政府角色逐步回歸之后,社會組織介入公共事務治理功能的轉型問題。在政府缺位背景下,社會組織對義務教育的介入成為可能,彌補了社會的某些公共需求。到政府補位后,社會組織的介入空間似乎減少了,義務教育社會組織的角色如何定位,原有的生成資源來源何在?從依附型的、基于政府資源的角色,到獨立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角色,社會組織就是通過這種功能轉型來獲得其存在合理性的。其中,公共服務的多元化與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助推了社會組織的角色與功能的雙重轉型契機。
本書圍繞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是否、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義務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什么樣的內在演變規律這一核心研究問題,通過綜合研究,得出了一些看上去很中國的研究結論,并符合中國社會組織活動規律的真正奧秘。也就是說,從以上的研究中,本書總結出中國義務教育援助問題的四個邏輯,分別是宏觀制度邏輯、微觀選擇邏輯、合作互動邏輯和歷時變遷邏輯。簡言之,宏觀制度結構會影響社會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援助的行為方式,社會組織個體行動的結果影響著其它義務教育援助主體的行動,諸多義務教育援助主體行動的結合產生宏觀水平的結果,這種宏觀水平的結果隨著時間變化展示出歷時性的演化狀態。
當然,盡管如此,本書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以下重要問題,要分析政府角色逐步回歸之后,社會組織介入公共事務治理功能的轉型及其與政府的戰略性聯盟建構問題。這種戰略性聯盟是以政府為主導、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公共服務供給新體制,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政社合作方式解決公共事務的合作治理、社會組織建構黨組織引領社會組織發展方向等新機制,實現政社合作關系的建構目標。
在社會組織的功能轉型與能力建構這個新的過程里,社會組織與政府建立了新的合作關系,那么,新在何處?這是因為,政府不能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也為社會組織轉型與獲取新發展提供了機會。政府還可以通過公共政策的激勵來實現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戰略轉型,即從補缺式公共服務兜底模式到定制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走筆至此,略微交代一下我與青年才俊本書作者翁士洪博士的交往故事。翁士洪是我在復旦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在攻讀博士期間,就深入全國偏遠地區進行了大量參與式觀察和田野調查,在導師組的集體引領下,對中國的非營利組織援助義務教育問題進行了頗為深透的研究。其博士論文《非營利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演化邏輯:基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實證研究》獲得復旦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的優秀論文資助。我認真地通讀了他的這本具有開創性價值的研究著作,并反復斟酌。本書是翁士洪博士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是其對博士論文研究主題進行的深入拓展研究,增加了大量最新研究材料,建構了金勺模型這一新的理論框架,從結構、行動者、互動與演化四個維度,解釋了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宏觀-微觀-宏觀社會的因果機制及其社會系統行為,具有較高的原創性。期待翁士洪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開創基于中國實踐的理論研究范式,為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振興貢獻自己更大的力量!
是為序!
唐亞林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2017年3月29日
翁士洪,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治理理論、網絡參與、非正式政治制度、教育援助與非營利組織。已出版中英文獨著各1部,合著3部;已在《學術月刊》、《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南京社會科學》、《教育發展研究》、《公共行政評論》等核心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擔任多個CSSCI期刊匿名審稿人。
序
第一章 義務教育援助研究的理論基石
一、義務教育援助的機制
二、義務教育援助的主體
三、義務教育援助的方式
四、義務教育援助的行為
五、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第二章 金勺模型:社會科學中系統行為分析的廣義理論
一、社會科學理論一般模型
二、公共服務提供與治理模式
三、作為理論的金勺模型
四、公共服務治理的金勺模型
五、金勺模型的科學哲學基礎
第三章 結構:義務教育援助的宏觀制度邏輯
一、中國義務教育援助體制政策模式
二、宏觀援助效果驗證分析五省(直轄市)的縣級數據統計
三、社會組織提供義務教育援助的宏觀效果原因分析
第四章 行動者:義務教育援助中社會組織的微觀選擇邏輯
一、行動者:義務教育援助中的社會組織類型與援助內容
二、社會組織的治理結構研究
三、A地區希望工程官方社會組織典型案例
四、社會組織提供義務教育援助的微觀效果原因分析
第五章 互動:中國義務教育援助主體間的合作行為邏輯
一、社會組織與外部環境關系的研究
二、社會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互動
三、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互動
四、社會組織與企業、社會個人的關系互動
五、援助雙方的關系
六、義務教育援助主體間的互動對資源分配的影響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演化:中國義務教育援助的歷時變遷邏輯
一、義務教育援助政策模式的歷時性分析
二、義務教育援助政策工具的選擇
三、義務教育援助后的學生追蹤研究
第七章 理論延展金勺模型的理論與現實價值
一、義務教育援助的金勺模型建構
二、金勺模型的現實價值公共服務提供與治理的普遍規律
三、金勺模型的理論價值一種社會科學理論的通用分析模型
第八章 結語:社會組織援助義務教育的整體性治理
一、中國義務教育援助問題的四個邏輯
二、超越效益、效率與公正公共物品供給機制與模式
三、援助呼喚制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二、英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