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第3 版全國學前教育專業新課程標準十二五規劃教材)》 立足幼兒師范院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教學實際,力 圖較好地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本精神,體現學前 兒童社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全新成果,以更好 地適應社會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次修訂一是根 據《指南》精神,進一步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二是 對各章節再次進行了梳理和修訂,使內容更科學、更能體現《指南》所倡導的精神;三是替換和補充鮮活 的**案例,保持案例的前沿性和代表性,便于教 師在教學中分析使用;四是將《綱要》和《指南》中 與社會領域相關的內容作為附錄,以便教師及學生* 方便對照使用;五是提供了全套教學課件和幼兒園社 會教育的錄像,供教師教學實踐中參考和選用。
本教材的每章內容均包括學習要點提示、學前兒 童社會教育的有關理論和觀點闡述、典型案例及案例 分析、參考資料、課后思考與練習、附錄資料,從多 側面、多角度呈現教學內容,方便教師操作和使用。
第一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概述
第一節 社會性及其對學前兒童發展的意義
一、社會性簡介
二、社會性對學前兒童發展的意義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內容和發展特點
一、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二、學前兒童情感社會化的發展特點
三、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
四、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五、學前兒童道德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理論和影響因素
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理論
二、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因素
第四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教育的現狀與趨勢
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與教育存在的問題
二、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性教育的發展趨勢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第一節 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
一、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內容
二、確保實現幼兒社會教育目標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幼兒社會教育的內容
一、實施幼兒社會教育的內容
二、理解社會教育內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原則
一、目標原則
二、活動性原則
三、實踐性原則
四、強化原則
五、一致性原則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方法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一般方法
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
第三節 兒童社會教育的途徑
一、專門的教育活動
二、隨機教育
三、家園合作
四、社區資源的利用
思考與練習
第四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
第一節 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原則
一、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依據
二、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原則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依據
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框架
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具體設計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指導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形式的選擇
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指導策略
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
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含義及原則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含義
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原則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內容
一、0~3歲兒童社會性發展評價
二、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方案的編制
第四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組織與實施
一、評價實施的準備階段
二、評價實施階段
三、評價結果反饋階段
思考與練習
附錄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相關內容
附錄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領域相關內容
附錄3 “北京市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對幼兒社會教育的內容與要求
參考文獻
《全國學前教育(新課程標準)》:
同伴交往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滿足兒童的社會性需要。兒童隨著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逐漸增強,產生了更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兒童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獲得友誼和情感。同伴交往則為他們提供了滿足這些社會性需要的機會。兒童與同伴一起玩耍、互相協商,從而體驗友誼、體驗尊重。同伴的認可、贊揚,會使兒童感到滿足和喜悅;反之,就會失望、惱怒。因此,同伴滿足了兒童對于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要。
第二,同伴交往影響兒童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在社會化過程中,兒童除了從成人那里學習和了解各種社會知識、經驗以外,也從同伴那里學習到更多的經驗。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兒童可以逐漸了解自己、認識他人,并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逐漸改變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識,克服自己的不當行為,學會自我控制;逐步學會與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等等。尤其是獨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傾向,表現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會性發展不佳。但是,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兒童的這些行為得到一定的改變。例如,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如果哪個兒童還像在家里一樣自己獨霸玩具,就會招致同伴的反對,失去同伴的交往。在多次失去同伴的經歷以后,他就會知道其他孩子也有玩玩具的權利,如果自己不讓別人玩,小朋友就不跟自己玩了。于是,為了得到同伴的友誼,他就會把玩具分給大家玩,并逐漸懂得與人分享、互相尊重等社會規則的含義,從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融入同伴群體中。
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為了某項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了獲得同伴的友誼,會不斷地控制、調整自己的不當行為,學著和同伴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如果發生了沖突,兒童會學習自己處理,并不斷地積累經驗。一些社會規則,通過同伴的影響也會容易接受。在同伴的鼓勵下,兒童的積極交往行為會不斷增加,關心、合作、分享、協商等友好行為不斷出現。
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重新協調與成人的關系。兒童與成人交往時,總是處于服從地位,在成人面前,他們永遠都是“小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自己很難有獨立活動、獨立表達的機會。但是,兒童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這樣的交往中,兒童能夠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各種關系,并且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優勢,與同伴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因此,這種交往有助于兒童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兒童與同伴的交往更有助于他們重新協調與成人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父母和教師是兒童心目中的權威,兒童對父母、對教師的依戀、依賴和順從非常突出。但是,隨著與同伴的交往增多,他們對同伴的依從性增強了,他們更喜歡與同伴在一起,而對父母和教師的依賴減少了,對成人單方面的順從態度也得到了改善。兒童之間甚至會成為彼此的榜樣,互相模仿、互相學習。他們對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情感,也得到了重新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