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高等醫學教育課程體制改革的需求,《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3版 供臨床 預防 基礎 口腔 麻醉 影像 藥學 檢驗 護理 法醫等專業使用)》將醫學生物化學和醫學分子生物學二門課程與細胞生物學的部分教學內容融為一體,以期達到重組課程、精簡內容、減輕學生負擔、有利于課程融合的日的。全書共24章,發為六篇,即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細胞的能量代謝與物質代謝;遺傳信息的貯存、傳遞與調控;細胞周期、增殖和細胞凋亡;基因研究與分子醫學;專題篇。在此次再版編寫時,考慮到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增補了一些新的章節,也對個別章節進行了歸并、刪減,使其更有利于教學實施。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3版 供臨床 預防 基礎 口腔 麻醉 影像 藥學 檢驗 護理 法醫等專業使用)》主要讀者對象為醫學院校本科、長學制學生,也可作為碩士研究生、相關學科進修生和教師的參考書。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新發現,其他學科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為適應醫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為更好滿足“醫師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在《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2版自2009年夏出版至今已有7年的基礎上,2015年春科學出版社啟動了本教材的再版工作。
本教材前兩版發行后,已被多所醫學院校使用,2012年被評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受到國內各高等醫學院校師生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同行的關注和厚愛,并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因此,本教材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部分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有利于在教學中促進課程的相互貫通,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對相關知識的聯系。根據課程知識系統性的要求和師生反饋意見和建議,在編寫過程中增補了一些新的章節,同時對個別章節進行了刪減、歸并,使其更有利于教學實施,期望能夠達到體現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的目的。
全書分六篇,共24章。第一篇: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包括: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與蛋白聚糖的結構與功能;酶;維生素和無機元素等五章。第二篇:細胞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包括:細胞的能量代謝;糖代謝;脂類代謝;氨基酸代謝和核苷酸代謝等五章。第三篇:遺傳信息的儲存、傳遞與調控,包括:真核基因與基因組;DNA的生物合成與損傷修復;RNA的生物合成與轉錄后加工;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與修飾;基因表達的調控等五章。第四篇:細胞周期、增殖和細胞凋亡,包括:細胞信號轉導;細胞周期及其調控;細胞凋亡及其調控;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調控等四章。第五篇:基因研究與分子醫學,包括: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組學與醫學等三章。第六篇:專題篇,包括:血液的生物化學;肝臟的生物化學等二章。
本書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為重點,結合臨床疾病,從分子水平探討疾病的發病機制,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本書編寫簡明扼要,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并充分反映生命科學的新進展。本書可作為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學生教材,也可作為碩士研究生、相關學科的進修生和教師的參考書。
在單位推薦的基礎上,經科學出版社審定,本次參編單位為2l所大學、醫學院校,共24人組成編委共同編寫本教材,以適應各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的需求。由于教材中有些基本內容變動不大,在編寫中編委們汲取了第二版教材的優點,特此向第二版的編委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吳月、杭偉健、朱苗苗、莫冉等同學協助校稿、訂正和索引,在此一并致謝。由于我們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缺點和錯誤,敬請同行專家、使用本教材的師生和其他讀者批評指正。
陳娟 孫軍
2016年4月
第3版 前言
第一篇 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第二節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第三節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第四節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第五節 蛋白質分子異常與疾病
第二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核酸的化學組成和基本結構
第二節 DNA的結構與功能
第三節 RNA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節 核酸的理化性質、變性和復性及其應用
第五節 核酶
第三章 糖蛋白與蛋白聚糖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糖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 蛋白聚糖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章 酶
第一節 酶的分子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 酶的催化特點及機制
第三節 酶的調節
第四節 酶的命名與分類
第五節 酶促反應動力學
第六節 酶與醫學
第五章 維生素和無機元素
第一節 脂溶性維生素
第二節 水溶性維生素
第三節 微量元素
第四節 鈣、磷及其代謝
第二篇 細胞的能量代謝與物質代謝
第六章 細胞的能量代謝
第一節 高能化合物——ATP
第二節 三羧酸循環
第三節 氧化磷酸化
第四節 還原當量與ATP的轉運
第七章 糖代謝
第一節 糖代謝概況
第二節 糖的無氧氧化
第三節 糖的有氧氧化
第四節 磷酸戊糖途徑
第五節 糖原的合成與分解
第六節 糖異生
第七節 葡萄糖的其他代謝途徑
第八節 糖代謝的調節
第九節 血糖及其調節
第八章 脂類代謝
第一節 脂類的生物學功能
第二節 脂類的消化吸收
第三節 甘油三酯的代謝
第四節 磷脂的代謝
第五節 膽固醇代謝
第六節 血漿脂蛋白代謝
第九章 氨基酸代謝
第一節 氨基酸代謝狀況
第二節 氨基酸代謝庫
第三節 氨基酸的一般代謝
第四節 氨的代謝
第五節 個別氨基酸的代謝
第十章 核苷酸代謝
第一節 嘌呤核苷酸代謝
第二節 嘧啶核苷酸代謝
第三篇 遺傳信息的儲存、傳遞與調控
第十一章 真核基因與基因組
第一節 真核基因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 真核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
第十二章 DNA的復制及損傷修復
第一節 DNA復制的基本特性
第二節 參與DNA復制的酶類和其他物質
第三節 DNA復制的基本過程和機制
第四節 DNA的損傷和修復
第十三章 RNA的生物合成與轉錄后加工
第一節 RNA生物合成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RNA聚合酶
第三節 RNA轉錄的基本過程
第四節 RNA轉錄后的加工
第五節 mRNA的轉運及其在細胞質中的定位、穩定性
第十四章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與修飾
第一節 蛋白質合成體系的組成
第二節 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第三節 翻譯后加工
第四節 翻譯的調控
第五節 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干擾和抑制
第六節 蛋白質在細胞中的分選和定位
第十五章 基因表達的調控
第一節 基因表達調控基本概念
第二節 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第三節 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第四篇 細胞周期、增殖和細胞凋亡
第十六章 細胞信號轉導
第一節 細胞信號轉導概述
第二節 膜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第三節 核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第四節 信號途徑交會與信號傳遞的網絡和專一性
第五節 信號轉導缺陷與疾病
第十七章 細胞周期及其調控
第一節 細胞周期各時相的動態變化
第二節 細胞周期調控的分子機制
第三節 細胞周期與疾病
第十八章 細胞凋亡及其調控
第一節 細胞凋亡及其生理意義
第二節 參與細胞凋亡的核心分子
第三節 細胞凋亡的信號途徑及其調控
第四節 細胞凋亡與疾病
第十九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調控
第一節 癌基因及其調控
第二節 抑癌基因及其調控
第五篇 基因研究與分子醫學
第二十章 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一節 分子雜交與印跡技術
第二節 重組。DNA技術
第三節 PCR技術
第四節 生物芯片技術
第五節 DNA測序技術
第二十一章 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
第一節 基因診斷學概況
第二節 基因診斷與醫學
第三節 基因治療的概念及策略
第二十二章 組學與醫學
第一節 基因組學
第二節 轉錄組學
第三節 蛋白質組學
第四節 代謝組學
第五節 其他組學
第六節 組學在醫學上的應用
第六篇 專題篇
第二十三章 血液的生物化學
第一節 血漿蛋白
第二節 血細胞代謝
第三節 血液凝固
第二十四章 肝臟的生物化學
第一節 肝臟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
第二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第三節 膽汁酸的代謝
第四節 膽色素代謝與黃疸
第五節 血清膽紅素與黃疸
英中名詞對照
本書整合了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醫學分子生物學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精簡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將真實、典型案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引領醫學教育教材發展趨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將真實、典型案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引領醫學教育教材發展趨勢。適合"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方案的要求,為未來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