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社會(第二版)》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介紹日常生活中的化學概念及化學原理。《化學與社會(第二版)》共10章,包括:緒論,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環境,化學與生命,水和水污染及其防治,化學與能源,化學與食品,化學與新型材料,化學與武器,化學與文藝。《化學與社會(第二版)》理論部分力求簡單易懂,且與生活聯系緊密,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編寫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關注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如物理(新型材料等)和生物(藥物和生化武器等);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化學與社會(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非化學化工專業本科生的化學通識課教材,也可供其他教師和學生參考。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化學化工專業本科生的化學通識課教材,也可供其他教師和學生參考。
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三校舍編
教材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對化學原理的解讀通俗易懂
每章后都附有趣味閱讀材料;讓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立體、生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化學發展簡史
1.1.1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
1.1.2 煉丹術和冶金化學時期
1.1.3 創建近代化學理論——探索物質結構
1.1.4 現代化學的興起
1.2 化學的社會功能
1.2.1 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
1.2.2 化學與人類的健康
1.2.3 環境問題與化學化工
1.2.4 化學與能源問題
1.2.5 化學與保健
1.2.6 化學與新材料
1.2.7 化學與安全
趣味閱讀
思考題
第2章 化學與健康
2.1 人體的組成元素與健康
2.1.1 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2.1.2 人體中的常量元素
2.1.3 人體中的微量元素
2.2 化學與疾病治療
2.2.1 診斷疾病過程的化學技術
2.2.2 化學藥物
2.2.3 藥物的濫用和毒品
趣味閱讀
思考題
第3章 化學與環境
3.1 自然環境中化學物質的循環
3.1.1 水循環
3.1.2 碳循環
3.1.3 氮循環
3.1.4 磷循環
3.1.5 硫循環
3.1.6 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環與環境激素
3.2 保護大氣環境
3.2.1 空氣質量指數和PM2.5
3.2.2 大氣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3.2.3 大氣污染的危害
3.2.4 大氣污染的防治
3.3 土壤污染
3.3.1 土壤污染物的來源
3.3.2 污染物類型
3.3.3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物理化學行為
3.3.4 土壤污染的防治
思考題
第4章 化學與生命
4.1 物質的產生和生命起源中的化學
4.1.1 元素的產生
4.1.2 化合物的產生
4.1.3 生命分子的產生和生物的化學進化
4.1.4 氧氣的產生與生命進化
4.1.5 手性起源的困惑
……
第5章 水和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6章 化學與能源
第7章 化學與食品
第8章 化學與新型材料
第9章 化學與武器
第10章 化學與文藝
參考文獻
《化學與社會(第二版)》: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2014年世界衛生統計》指出,在全球范圍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疾病的有效控制,人們普遍比以前活得更久、更健康。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全世界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了6年。在中低收入國家,預期壽命延長的幅度要比高收入國家更大,為9年。促使人類壽命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因,而這兩者都與化學緊密相關。首先,化學研究給人類提供了預防、治療和診斷各種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技術,以分析化學為基礎的臨床化驗大大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而涉及很多化學過程的X射線和核磁共振技術為盡早、準確地診斷疾病提供了依據;化學家發明了各種類型的化學藥物,使過去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得到有效控制;化學合成的殺蟲劑減少了蟲源性疾病對人類的困擾。其次,化學知識幫助人們認識了食品的營養物質成分;基于分析化學方法和技術的食品分析和食品檢驗保證了食品的質量;化學家合成的各種食品色素、香精、甜味劑和營養增強劑大大提高了食品的利用價值;而食品防腐劑、抗氧化劑等化學品改變了食品的存儲方式,延長了食品的存儲時間。化學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人工合成藥物和天然藥物的濫用以及人類活動形成的有毒物質等進人人體后也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在這里我們必須避免陷入唯科學論的泥潭,認為化學(或自然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也要避免陷入化學是萬惡之源的反科學論,認為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人類疾病的產生和蔓延都是由化學帶來的。
對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約200萬種生物來說,盡管其個體的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各異,但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這些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一般來說,每種生命體的組成元素都類似,除碳、氮等常規元素外的其他元素含量接近于海水中這些元素的含量。這一直被認為是生命起源于大海的證據,不過現在有觀點認為生命更可能起源于海岸邊上的灘涂之地。因為在灘涂之地溫度較高,化合物的濃度容易在蒸發作用下提高,同時灘涂的黏土是優良的催化劑。這樣小分子比在寒冷的大海中更容易縮合成大分子,進而形成膜覆蓋的微小囊體。當這些囊體進化出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的功能時,生命就出現了。生命體選擇什么樣的元素和化合物為其組成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即只有選擇了這些物質的生命體才顯示出對選擇當時及后來環境的適應性。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今天我們和大多數生命都離不開的氧氣。在原始生命出現時,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是沒有這種物質的,至少含量很低,這些生命是通過厭氧發酵獲得生命運轉的能量。當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時,大量的氧氣產生,這些氧氣對原始生命是致命的“毒劑”。大部分原始生命被消滅,幸存者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地球上今天這種狀況,我們再也離不開氧氣這種最初的“有毒”氣體了。環境問題的本質也就是生命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趕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即進化的速度落后于后者。第二個例子是關于鈣,鈣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而且含量相當高,是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之一。但是人類對鈣的適應性還不高,即進化的程度不高。如果人體鈣過量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白內障、結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