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與管理的重要基礎和工具。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統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經濟管理類教材,《國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核算原理》內容系統、完整,體現國民經濟核算的前沿發展;在充分強調國民經濟五大核算的功能特點及其內在聯系的同時,通過國民賬戶形式將其加以整合,并將國民經濟核算的數據和框架運用于宏觀經濟分析的若干重要領域。
《國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核算原理》緊密跟蹤國民賬戶體系等國際標準文獻和中國國民核算體系的最新進展,充分借鑒現有各種同類教材的優點,系統總結多年來在該課程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精選內容,合理編排,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系統、透徹地闡釋國民核算的基本方法原理,突出教學重點,并適當兼顧相關的擴展領域(部分章節中以*標注的內容可在教學中酌情取舍,不影響整體結構的前后連貫性)。各章之后都附有小結以及緊扣教學重點的思考題與練習題,便利教學。
第一章
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問題1
第一節國民經濟循環及其分析框架1
第二節國民經濟統計的內容體系6
第三節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原則16
本章小結27
思考題27
第二章
國民經濟分類與核算方法29
第一節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問題和方法29
第二節產業部門分類與機構部門分類35
第三節經濟流量分類與資產負債分類43
第四節國民經濟統計的若干基本方法49
本章小結56
思考題57
第三章
國內生產與國民收入核算58
第一節國內總產出核算58
第二節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凈值核算66
第三節國民收入與可支配收入核算73
本章小結80
思考題81
第四章
投入產出核算與分析83
第一節投入產出核算概述83
第二節技術經濟系數和投入產出模型94
第三節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和修訂方法101
第四節投入產出法的分析應用107
本章小結115
思考題115
第五章
資金流量與國際收支核算119
第一節資金流量與國際收支的核算概念119
第二節非金融交易的資金流量核算124
第三節金融交易核算和資金流量表136
第四節對外經濟交易與國際收支核算147
本章小結159
思考題160
第六章
資產負債與國際頭寸核算162
第一節資產負債與國際頭寸的核算概念162
第二節資產負債存量核算165
第三節資產負債變動核算180
第四節對外經濟關系與國際頭寸核算191
本章小結196
思考題196
第七章
國民賬戶體系概述199
第一節國民賬戶的特點和種類199
第二節國民賬戶體系的編制原理206
第三節國民賬戶體系的總括描述形式226
本章小結238
思考題239
第八章
國民經濟價格核算與對比分析241
第一節國民核算的計價和對比問題241
第二節總產出和GDP指數的編制原理248
第三節經濟水平的國際對比方法*255
本章小結262
思考題263
第九章
國民經濟附屬核算與擴展分析266
第一節人口資源統計和人力資源核算266
第二節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EEA)*273
第三節發展水平測度與新國民財富統計*282
本章小結288
思考題289
參考文獻291
第一章
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問題
第一章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問題國民經濟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整體。國民經濟統計或國民經濟核算則是以國民經濟為整體的統計核算。本章概述國民經濟的基本概念、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原則等問題。這些都屬于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問題,學習有關知識是掌握后續各章節內容的前提。
第一節國民經濟循環及其分析框架一、國民經濟的基本概念
國民經濟是一個規模龐大、層次繁多、結構復雜的系統。在這一大系統中,職能各異、數不勝數的經濟主體運用各種經濟資源、遵循一定的社會分工規則,從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經濟活動,形成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因此,從分析的角度,可將“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理解為兩個互有聯系的方面。
從橫向看,國民經濟包括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微觀單位——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社團組織和居民戶,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等。在分析上,需要將有關經濟單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單位)依據一定的功能特征適當分類,形成不同的國民經濟部門。據此,我們可以說,國民經濟就是各單位、各部門的總和。
從縱向看,國民經濟又包括上述經濟單位和部門運用各種資源要素所從事的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生產經營、市場交易、收入分配、消費支出、資金融通及資本積累,等等,這些活動彼此銜接、相互影響、不斷循環,形成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據此,我們也可以說,國民經濟就是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總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宏觀經濟運行過程。
但是,國民經濟并非上述各單位、各部門與各環節、各要素的簡單總和。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所有這些方面總是縱橫交錯、相互滲透、緊密聯系的。這里需要特別強調“國民經濟”概念的整體性和內在關聯性。在國民經濟系統內部,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比例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機制機理,具體來說,就是各單位、各部門、各環節、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關系。這些內部關系的具體狀況會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實際效果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用系統論的語言來說,就有可能使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或小于)系統各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總和。
研究國民經濟系統的運行狀況,就是要考察各單位、各部門所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考察這些經濟活動的條件、過程、結果和影響,考察國民經濟各環節、各部門以及本國與國外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經濟聯系。這都需要通過國民經濟核算搜集和整理大量豐富的統計資料,據以分析和判斷國民經濟各部門是否比例協調、各環節是否相互適應,進而實施科學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由此可見,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國民經濟的循環流程和分析框架(一)國民經濟的兩種運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的循環流程起于產品(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抵于產品的使用(消費、消耗或投資等使用),周而復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則介于生產和使用環節之間,成為連接兩端的中間環節。國民經濟循環的四個主要環節之間的關系如圖1-1所示。
圖1-1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環節
從運動形態上區分,“生產—流通—使用”這一過程屬于國民經濟的“實物運動”。因為,在這里,社會產品的價值是與其使用價值一起運動的:若商品售出則貨幣流入,若商品購入則貨幣流出,也就是說,伴隨著實物流通還存在著貨幣流通,兩者相輔相成,但運動方向相反。另一方面,“生產—分配—使用”這一過程則屬于國民經濟的“價值運動”,在這里,社會產品的價值已經與具體的使用價值相對分離。總體來看,兩種運動在脫離生產過程之時相分離,又在進入使用過程之時相匯合,既對立又統一,為我們考察國民經濟循環過程提供了兩條基本線索。
國民經濟的實物運動形成商品市場的供給;價值運動則形成國民經濟各部門或各單位的收入,進而形成對各種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給和需求一旦在市場上見面,就有一個“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是平衡還是失衡的問題。這對于國民經濟能否正常運行至關重要。倘若社會總供給顯著大于社會總需求(供過于求),就會造成市場疲軟、產品積壓、開工不足、失業增加;而如果社會總供給顯著小于社會總需求(供不應求),則又會造成商品匱乏,物價上漲,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會的動蕩。社會總供需平衡不僅要求總量上平衡,還要求結構上也平衡,總量平衡又以結構平衡為基礎。只有在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都基本平衡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社會總供需平衡是國民經濟循環的核心問題之一,宏觀經濟管理和國民經濟統計必須高度關注這一問題。
(二)國民經濟的循環框架
然而,將國民經濟循環過程劃分為四個主要環節,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簡化。現實經濟過程的豐富多樣性并非一個高度簡化的理論模型所能完全概括。因此,從國民經濟統計與分析的角度看,還必須對這一模型加以擴展和補充。
(1)將金融交易(以及資本轉移,后詳)過程引入國民經濟循環。資金融通對于各部門資金余缺的調節以及社會總需求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樞紐,也是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重要對象。而且,資金融通活動作為積累性質的經濟交易,與一般意義上的收入分配(屬于經常交易)有著顯著差別。因此,需要以獨立于分配環節的形式將其引入國民經濟循環(圖1-2),以便進行國民經濟統計和分析。
圖1-2封閉經濟系統的循環流程
(2)將對外經濟往來引入國民經濟循環。國民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國經濟彼此間存在廣泛聯系,并通過各種對外經濟往來和資產負債關系表現出來。一國的對外經濟關系不僅影響到國內的市場供需和資金余缺狀況,而且影響到該國的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因此也必須引入國民經濟循環的分析框架(圖1-3)。
圖1-3開放經濟系統的循環流程
(3)將經濟存量因素引入國民經濟循環。國民經濟循環需要具備相應的資源(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條件,它們首先是作為經濟存量存在的。經濟存量存在于一定的時點(期初、期末或其他任何考察時點),人們運用既有的存量資源進行經濟活動,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經濟流量(一定時期內的生產、收入、消費、投資和金融等流量);而流量運動的結果又會使原有的資源存量發生變化。可以說,沒有存量,流量就成了無源之水;而沒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無用之物。因此,國民經濟循環在數量上就表現為存量與流量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必須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圖1-4)。
圖1-4國民經濟統計的分析框架
經過以上三方面的擴展與補充,國民經濟循環就形成了一幅較為完整的動態圖像。據此,我們可以全面考察其條件、過程、結果和影響,從數量上深入探究其規模、結構、內部聯系和對外關系,以及各種經濟存量與流量的動態銜接關系,為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不過,相對于紛繁復雜的國民經濟運動過程,即便是這樣一幅圖像也仍然是粗線條的,在國民經濟統計中往往還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的細節。例如,生產過程需要反映投入與產出,收入分配可以區分為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消費可以劃分為個人消費與公共消費,投資可以劃分出固定資本形成與存貨變動等,國民經濟還需要劃分為若干個經濟部門,等等。但是,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環節和基本方面已被囊括其中,可以說,圖1-4已經為國民核算和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基礎框架。
三、國民經濟管理與國民經濟統計
如前所述,國民經濟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規模龐大、結構復雜,而且功能多樣。這些功能既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互相制約,互為條件,共同決定了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國民經濟管理要抓住根本、兼顧全局,使這些功能適當發揮、相互配合,達到整體最優,保證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因此,國民經濟管理的目標必然是多維的,而不是單一的。這些目標應該包括四個方面。
(一)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增長從來就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之一,通常也是各國政府追求的宏觀經濟主要目標。經濟增長的水平主要通過一定的國民經濟產出增長率表現出來。但是,同樣的經濟增長率目標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實現,從而產生不同的后果。理想的經濟增長應該導致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福利的增進及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為了保證經濟增長的水平,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適當用于擴大社會生產的規模。然而,單純外延式的擴大生產規模,并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經濟增長目標,反而容易引發產出虛增、效率降低、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后果。
人類對于長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和全面清算,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標志著當代發展觀的重大進步。可持續發展的要義在于:這種發展既要能夠滿足當代人的各種合理需要,同時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依據這一要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就應該包括:①實現適度的經濟增長;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國民素質,開發人力資源;③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不斷開辟新能源和新資源,謀求資源的持續利用;④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維護生態平衡;⑤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則,消除貧困,滿足就業和生活的基本要求;⑥推動技術進步,加強社會保障,有效控制各種危險,等等。可見,相對片面的經濟增長觀而言,可持續發展觀是綜合性的,它強調“以人為本”,也即將人類自身置于發展的中心地位,體現了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科技等各方面協同發展的全面要求;相對只考慮到當代人利益的發展觀而言,可持續發展觀又是長遠的、動態的,它體現了“代際公平”和“資源、環境永續利用”的全新思想。
(二)物價穩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價的變化常常反映社會供需等方面的經濟狀況,同時,它本身又會導致一系列的經濟后果,如引起幣值的變化、對外貿易的變化、收入與財產的重新分配,等等。因此,物價水平既是監測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最為靈敏的指示器,也是各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重要工具。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需要較為穩定的物價水平和物價結構,因此,物價穩定也成為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之一。
(三)充分就業
就業問題作為宏觀經濟學核心問題之一的重要性表現在:它與經濟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社會福利的提高都有著密切聯系。充分就業意味著經濟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福利、穩定社會結構。因此,國民經濟管理還應以充分就業作為基本目標之一。
(四)收支平衡
國民經濟的收支平衡尤其應該關注兩個方面:就國內來看,主要指財政收支平衡;就國際來看,則是指國際收支平衡。如果收支失衡,則支大于收形成赤字或逆差,收大于支形成盈余或順差。從長期來看,持續的、過量的逆差或順差都將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終究會以損害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充分就業以及物價穩定為代價。因此,國民經濟管理還應將財政收支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納入其基本目標。當然,收與支絕對相等也是不現實的,這里的“平衡”并非指收支絕對平衡,而是指相對的、大體的平衡。
以上諸種目標又與社會總供需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需求的規模和層次是在不斷發展的,總供需平衡應該建立在不斷提高需求滿足程度的基礎之上。為此,必須做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各種經濟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擴大生產,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改善效益,促進整個經濟穩定增長;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開源節流,平衡收支;通過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不斷調整、優化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分配結構和投資結構,等等。只有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形成過程有效地加以調控,實現社會總供需平衡,保證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和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率。可以說,社會總供需平衡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集中表現,也是國民經濟順利運行的基礎條件。
為了科學地實施國民經濟管理,首先必須確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定質定量、可以操作);其次還必須嚴密監測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并運用各種杠桿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實的實際資料,包括關于投入產出、經濟增長、收入支出、消費投資、對外往來、資產負債、價格變動等各方面的數據,以期從數量上深刻反映國民經濟的規模、結構和內在聯系。顯然,只有從國民經濟整體的角度來搜集、整理并科學地組織大量豐富的數據資料,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歸納和發掘,才能合理制訂國民經濟管理的目標,正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態勢,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真正做到目標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