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重點針對現代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個講座里,通過編寫的心理啟悟、心理檢測、心理解析、心理訓練、專家觀點等寫作手法及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幫助青年學生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的心理協調,矯治不良人格,完善健康的人格,調整好愛情與性的健康心理,調整好與社會適應的健康心理。《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針對網絡影響等造成的心理危機,提出了多種對策及調適方法,有助于心理療養和身心健康。
《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具有可讀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是一本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教材,也是大專院校公共課教材和各類心理健康培訓的實用性教材,特別適合心理成長關鍵時期的青年學生和各行各業的青年朋友。本教材亦可用于學生家長、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類管理人員對孩子和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訓,是人們獲取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普及性讀物。
第一講 心理健康對人生的影響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二)心理健康的要素
(三)心理健康的判定
二、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直接影響生理健康
(二)負性情緒有損生理健康
(三)神經衰弱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四)心理因素與生理疾病
三、心理健康影響人生成敗
(一)心理健康影響人際協調
(二)心理健康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
(三)心理健康影響家庭幸福
(四)心理健康影響事業發展
四、心理健康狀況的自我測評
第一講思考題
第二講 心理健康基本常識
一、心理學的一般知識
二、人的需要和動機
(一)人的需要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三)人的動機
三、心理認知理論
(一)認知的產生
(二)認知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三)理性情緒療法
(四)非理性認知的特點
(五)非理性認知的表現形式
(六)非理性認知的思維形式
四、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引發的心理問題
(二)社會原因引發的心理問題
(三)心理因素對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影響
第二講思考題
第三講 心理咨詢知識概要
一、什么叫心理咨詢
二、心理咨詢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步驟
三、心理咨詢的對象
四、心理咨詢的主要任務
五、心理咨詢的分類和形式
第三講思考題
第四講 保持健康的情緒和情感
一、情緒和情感的基本知識
(一)情緒和情感的特點
(二)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二、不要煩惱
三、焦慮不能過度
(一)焦慮的分類
(二)焦慮的特點
(三)焦慮的自我測評
(四)焦慮產生的原因
(五)焦慮的應對
四、學會制怒
(一)發怒的危害
(二)發怒的原因分析
(三)發怒的案例分析
(四)發怒情緒的控制
五、克服自卑
(一)自卑的特點
(二)產生自卑的原因
(三)擺脫自卑的方法
(四)自卑的心理測驗
六、走出抑郁的陰影
(一)抑郁的表現特點
(二)抑郁產生的原因
(三)正常的情緒低落與抑郁癥的區別
(四)抑郁情緒的矯治
(五)抑郁的測評
第四講思考題
第五講 人際交往的心理協調
一、人際交往的意義
二、人際交往的效應分析
三、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
四、人際交往的諸因素
五、人際交往中的常見心態
六、人際交往中的不健康心理及矯正對策
(一)猜疑心理及矯正對策
(二)自卑心理及矯正對策
(三)嫉妒心理及矯正對策
(四)逆反心理及矯正對策
第五講思考題
第六講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健康人格的標準
二、人格的結構
(一)氣質
(二)性格
三、人格的向性測試
四、不良人格的矯治
(一)人格缺陷的矯治
(二)人格障礙的矯治
第六講思考題
第七講 社會適應心理
一、了解自己的適應能力
二、生活環境的適應
三、人際環境的適應
(一)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怎樣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問題
四、學習環境的適應
(一)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
(二)良好學習心理的養成
五、對人生挫折的適應
(一)對苦難的適應
(二)對失敗的適應
(三)對人際關系緊張的適應
第七講思考題
第八講 愛情與性心理
一、愛情心理的解析
(一)愛情的內涵
(二)愛情的特點
(三)愛情和友情的區別
(四)戀愛心理現象分析
(五)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六)健康愛情必備的心理素養
二、青年性心理常識
(一)性心理的發展過程
(二)青年性心理的特點
(三)性心理問題和障礙
(四)性心理保健的途徑和方法
第八講思考題
第九講 積極心理與潛能開發
一、人的潛能與開發價值
二、自我意識對人生的影響
(一)自我意識的形成
(二)青年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三)自我意識的三種心理成分
三、自我意識的偏差
四、自我意識完善的途徑
五、積極發揮自我的潛能
第九講思考題
……
第十講 青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第十一講 網絡影響的心理應對
第十二講 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
第十三講 人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養
參考文獻
生理年齡的差異,對心理問題的形成也大不一樣。兩個小朋友今天打了架,明天又可能是好朋友。而成年人之間如果今天打了架,明天是很難成為好朋友的,這是因為成人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比較敏感。加上他們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與兒童不一樣,思維的復雜性,使成人遇到刺激后,很容易形成煩惱和焦慮。又如兒童晚上尿了床,一般不會成為心理負擔,而如果一個成人晚上尿了床,就會引起高度的焦慮和不安,他會問自己,這是不是得了某種病,是不是身體的某個方面出了什么問題,憂慮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
(4)在分析引起心理問題的生理原因時,要考慮性別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性別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女性在更年期人格的變化較大,更容易發脾氣,急躁,多愁善感,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男性在更年期則不會有這么多強烈的反應。又如年青男女戀愛失敗后的分手,女方比男方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特別是雙方發生過性關系以后,男方對性行為的經歷可能并不十分在意,而女方則會非常在意,她會面臨可能懷孕的心理壓力,面臨眾人指指點點的社會壓力,面臨失貞的傳統壓力。毫無疑問,女方在失戀后一般會造成較大的心理創傷,會遇到較大的焦慮與痛苦。
(5)軀體疾病患者的心理變化。一個人如果患有軀體疾病之后,其心理狀況也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情緒低落。一個人在生理上患有疾病,其情緒會明顯低落,在精神上總有一種壓抑感。
二是感到焦慮。焦慮是對未來的一種擔心,生病以后,就會擔心病情的變化,對病情的預后,總會產生某種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