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源、余佳著的《創業八講》結合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因素,從發現商機到整合資源,再到管理企業的成長,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手把手地教你創業。
每章都以知名企業或者組織創立初期那些不被人熟知的故事開篇,生動活潑的漫畫與翔實的文字相得益彰。
針對創業相關的知識要點,試圖結合大家熟知的實例來闡釋。我們邀請中國的普通創業者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會與感悟,具體可掃“創業者說”部分的二維碼觀看視頻。這些創業者背景各異,創業的領域也千差外別,但他們都是創業者、也都是普通人,是鄰家大哥、是隔壁小妹,他們經歷創業的旅程,痛并快樂著。
創業過程中的實際案例,描述的是創業者在相關領域所面臨的真實困境和實際挑戰。讀者在閱讀案例時,不妨把自己擺進去,假設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嘗試用本章前面的知識和分析框架,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思考,嘗試獲得自己的解決方案。
本書既有理論高度,也有具體工作的落地實施。不管你是企業高管還是在校學生,不管你是名校畢業還是草根出身,只要你有夢想適合創業,相信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內容。
在從事創業教育的16年中,我曾經數次萌生寫一本有關創業的普及性讀物的念頭。其間起起落落,直到這本書呈現給讀者,才算了結了一樁心愿。
最初產生這種想法是在我剛從美國學習回來的時候。1998年清華大學首次舉辦創業計劃大賽,第二年就成為了一項全國性賽事。后來被同學們稱為“創業之母”的羅建北教授,當時在清華科技園創辦國內第一個“孵化器”,也是這項賽事的積極推動者。2000年,羅老師聽說我在國外學的就是創新與創業專業,就讓我給當年參賽的同學做個培訓,講講怎么寫商業計劃書。回想起來,就是創業ABC,可我講得很生澀—那個時候,Entrepreneurship這個詞在國內都不普及,連統一的翻譯都沒有,一切都是新的。在講座過程中涉及許多英文術語找不到對應的中文,我只好連中文帶英文磕磕巴巴地講,講完我自己緊張得一頭汗。
不過,也許因為內容還比較新穎,同學們十分熱情,紛紛問是不是能有相關的資料。我只好推薦當時國內難得一見的英文書籍和文獻。同學們聽完后臉上遺憾的表情,讓我久久難忘。當時想,如果能有一本適合參賽同學們的關于創業的中文參考書就好了。
不久,我所供職的清華經管學院決定在MBA項目上開設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叫“創新與創業”,并讓我講授其中的專業課《創業管理》。說起來,這門課我在美國完整地學過,只不過我在美國學習的課程,語言、分析框架、案例,都是用英語表達的“美國風”,中國的學生是不是適應,我心里實在沒有把握。于是,我在課程中除了引進當時比較新穎的理論體系和概念框架之外,還慢慢地引入中國的材料。21世紀初,正好趕上國內第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興起,媒體上對當時的“互聯網英雄”(諸如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等人)的創業活動都有報道,素材不少。記得我在課堂上最先用的是《財經》雜志對新浪的系列報道,深受學生歡迎。這段經歷啟發我,來自國外的理論,必須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討論,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我開始著手開發中國的創業案例,來替代國外案例。幾年下來,我的課就可以完全基于中國的案例展開,后來我們開發的關于中國創業的案例,還用在哈佛商學院、百森商學院等國外高校的課堂上。2015年暑假,我去沈陽參加第四屆全國創業教育研討會暨“如何教創業”高峰論壇,與來自全國高校的同行交流,大家的共識之一是,在中國開展創業教育,只有在通行的創業理論指導下,把應用的情境中國化,讓學生既能接觸到前沿理論,又知曉這些知識和技能在中國的具體應用,才能讓創業教育在中國落地生根。看來,我當初誤打誤撞,這路子還走對了!
案例的材料有了,對寫教材的想法反倒冷了下來。一個原因是越教越覺得寫教材太難,因為需要對整個內容體系爛熟于心,而我自認為還沒達到那個境界;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中國創業活動的日漸活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因應這一需要,許多出版社引進了國外的教材,一些國內學者也開始自己編寫教材,僅我見過的創業教材就不下20種。我們這些教師,不用自己編寫教學材料,用別人的現成成果教課,多么方便!于是我把編寫一本教材的想法,暫且擱置一邊。
再次重拾編寫創業通俗讀本的計劃,得益于在“巾幗夢圓”計劃中的經歷。2008年高盛公司支持在全球開展的這一創業教育計劃,旨在全球培訓1萬名女性創業者。這個計劃要求的特點之一,是授課教師要結合本地創業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并指導學生的創業實踐。我有幸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項目在中國的設計與實施,但這個項目給我提出的新挑戰,卻無異于開發一門新課,真可謂“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我原來講的是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下的專業課,學生進入課堂時,已經學過了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具備有關商業和企業運營的知識基礎,我上課只需要引導他們利用這些概念體系、分析框架來分析創業問題就行。而“巾幗夢圓”計劃是一個短期的培訓項目,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并不要求,參與這個計劃的學生許多是草根創業者,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完整的大學教育,這就需要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一般人愿意聽、不費勁,有收獲。備課時,我發現很難為這些普通創業者選到合適的教材—市場上那些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編寫的教材,很注重學術的嚴謹性,理論、公式和模型很多,過于繁復,一般創業者讀起來體驗并不好。于是,我花了很多工夫,把原來用于MBA項目的課程內容進一步簡化、通俗化,形成了課堂筆記和補充材料發給學生。我的努力受到了學生的好評,一些學生甚至把相關內容整理為“朱教授語錄”,通過短信和博客傳播,很多學生還鼓勵我把它整理集結成書。我慢慢地重拾十多年的想法,想寫一本普通讀者愛看的創業書,一本類似于國外“口袋書”的創業普及讀物。
現在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嘗試的成果。我們的目的,是給那些對創業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一本能夠理解創業的入門書,全書的內容框架和知識體系與通行的創業理論接軌,但內容和案例既包括其他國家創業的實踐,也包括對中國創業者尤其是普通創業者的實踐的提煉和總結。這本書不僅要內容精練,還要通俗易懂,適應中國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本創業的基礎普及讀物。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正趕上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第四波創業浪潮。關于正在興起的這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各界有許多討論。在我看來,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創業在全中國的普及:在新的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是關鍵詞;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事業開拓,創業是常態。創業活動需要對趨勢的判斷、對資源的利用、對組織的把控,也需要個人自身的修煉和修為。這些不僅僅適用于創建新企業,在創建新企業的過程中也有最集中的體現。創業不僅僅是開個公司、運營個淘寶店或者開發個手機APP,創業意味著在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尋求與把握機會,克服困難,整合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與創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不僅可以運用在商業社會,而且對職業發展、事業進步甚至個人生活都有啟發。因此,學習創業,不僅可以學習如何運營一家新企業,而且有助于培養創業者敢于突破現狀的勇氣、遇挫不回的韌性和合作共享的氣度。從這個意義上看,創業是每個年輕人成長的必修課,不管他將來是不是從事商業方面的工作。
本書的內容我們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與創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概念框架,認識創業過程,啟迪創業精神。本書適合于對創業現象有興趣,但對創業沒有全面了解的普通讀者。
全書共8章,每章圍繞創業的一個方面內容展開。第1章討論創業是什么,為什么當今社會非常需要創新創業;第2章討論誰在創業、誰適合創業,第3~5章討論如何創業,分別討論了創業過程中的三個關鍵問題:識別機會、模式設計和資源整合;第6章討論如何管理和運營一家新創企業,第7章討論企業初步成功之后的成長壯大。第8章則討論與創業相關的技能、方法和思維方式如何應用在商業、社會甚至個人生活的其他領域。
本書的特點我們試圖以平實和通俗的方式展開相關內容。每章由四個模塊構成。第一個模塊是開場案例,講述知名企業或者組織創立初期,那些不被人熟知的故事。之后的第二個模塊,我們會展開與創業相關的知識要點,并結合大家熟知的實例來闡釋。第三個模塊是“創業者說”,我們邀請中國的普通創業者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會與感悟。這些創業者背景各異,創業的領域也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是創業者,也都是普通人,是鄰家大哥、隔壁小妹,他們經歷創業的旅程,痛并快樂著。第四個模塊是創業過程中的實際案例。這部分案例都是問題導向,描述的是創業者在相關領域所面臨的真實困境和實際挑戰。讀者在閱讀案例時,不妨把自己擺進去,假設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嘗試用本章前面的知識和分析框架,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思考,嘗試獲得自己的解決方案。
感謝我的合著者余佳女士,她是一位創業者,愿意投入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與我合寫這本書,讓我十分感動。我自己在學術界寫多了“學術八股”,對于語言的運用不免生澀和啰唆,而這本書的性質要求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如果沒有余佳對書稿的重新改寫,呈現給讀者的,將不忍卒讀。90后創業者安邦先生專門創作的漫畫,為全書增色不少。感謝超星集團的肖月女士,如果沒有她的鼓勵和催促,這本書的寫作計劃,可能還淹沒在我繁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中,至今還停留在構想的階段。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幫助和支持,本書編輯吳亞軍先生和程琨女士對本書的初稿、二稿逐一審讀,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這本書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感謝當代中國的創業者,特別是這16年來選修我的創業課的學生,他們不斷地追問,激勵我在這個領域一直堅守,不敢須臾懈怠;他們的創業實踐,為這本書提供了鮮活的案例;與他們的討論和交流,促進我們思考,給我們啟迪,也是我們完成這本書寫作的最大動力。
書中存在的錯漏之處,請讀者不吝指正。
朱恒源2015年11月初稿于清華園2016年2月修改于日內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