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熊璋、于黎明、徐平、薩日娜、王樂梅編譯的《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認證指南》一書的出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教學經驗的總結,填補了中法工程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空白,必將提升中國工程教育的總體水平,壯大中國工程教育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很好地整合有利資源,發揮聚合作用,促進工程教育合作成果的轉化、合作經驗的交流和推廣,提高中國工程教育的創新手段和總體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展示我國的國家形象。
《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認證指南》是國內第一本編譯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認證的書籍,同時又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的案例分析與總結,可作為國內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及高校教務系統尤其是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總前言
第一篇 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指南(譯自2003年英文版)
第二篇 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指南(譯自2009年法文版)
第三篇 工程師學院自我評估指南(譯自2009年法文版)
第四篇 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CTI認證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附錄 總詞匯表
第1 章 參考指南
1.1 工程、職業及教育
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 按照本規定頒發工程師文憑, CTI 根據就業市場、公司需求及科學發展對所頒發的文憑負責。?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指南?及后續的補充材料中對此有明確的定義。
1.1.1 工程師的職能
工程實踐的要素主要包括處理及解決與產品、系統及服務的設計、開發和使用相關聯的復雜問題。為此, 要求工程師有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人文社會知識, 同時還要通技術、懂經濟。
工程實踐主要涵蓋工業、建筑、公共工程、農業和服務業等領域, 并需要在國際領域中調動人力、技術和資金, 同時兼顧經濟、社會、人類環境與人員福利等問題。
1.1.2 工程教育的指導原則
一個工程師需要有長期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經歷, 包括學術課程、技術課程和各種職業環境下① 的實地實習訓練。實踐環節對理解具體的、真實的工作環境至關重要。
指導原則包括下列基本要求:
(1) 工程師學位要求連續五年至少300 學分的學習, 由學校來具體驗證實施。前兩年是在預科階段(classes pré paratoires) 或在大學校( grandsé coles)里面的學習。
(2) 學生入學必須以透明、公開的方式在固定的時間、以一定的錄取人數通過競爭性考試來確定, 這些考試是在對學生資格及申請條件審核、面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招生程序必須是嚴格、透明的, 對于首次或者再次重新申請入學的條件必須在規章制度中明確界定。
(3) 普通四年制大學的入學許可僅僅被視為是對工程師學校三年或五年學制的一個補充。CTI 不承認任何僅有普通四年制大學的入學許可。
(4) 入學后, 工程師學校負責學生的全部課程, 一半的課程在本校學習, 另一半課程在校外學習。
1.1.3 大綱
1.大綱內容大綱內容包括:
(1) 基礎科學的深度教學, 其中包括第一次的科研經歷。
(2) 就業目標領域內主要課程的總體準備。
(3) 進行對工程方法包括項目管理、復雜系統和計算機科學在內的充分訓練。當計算機科學影響行業和社會組織時, 其在工程教育的作用不應該僅限于是一種工具或是單純的解決問題的數字方法, 應該既包括計算機學科的知識學習,又包括工程師參與相關計算機課題的研究和實踐。
(4) 信息技術、通信工具的具體應用。
(5) 經濟、社會、人文、法律科學、商業管理、倫理方面的基本介紹。
(6) 團隊工作中的必要技巧訓練(包括溝通交流、協同工作、行為動機、人際關系等方面內容) 。
(7) 國際化的文化視野, 包括通曉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的內外部文化, 即人文關系、網絡、環境、質量、安全、工業財產等。
(8) 語言訓練, 包括科技課程、就業等方面的英語練習, 英語不再僅僅被認為是一門外語或者是一種使用外語的能力, 現在已經成為進入職場的基本條件。
(9) 工程師階段學習結束時, 英語最低水平要求應該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① (參閱附錄9) 要求的B2 等級。這個水平必須通過一種語言測試來評估和驗證(如TOE-IC 750 分, TOEFL 550 分, FCE C 級) 。對于繼續學習的學生, 英語最低水平要求應該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界定要求的B1 等級。這一要求并不代表可以免修學院提供的外語語言課程, 而是為將來工程師職業形勢必備的戰略學習。
(10) 對于不講法語的學生, 法語的最低水平要求在工程師階段學習結束時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要求的B2 等級。
(11) 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國際化多元模式。
2.組織結構
CTI 建議課堂教學的課時數要能確保學生有時間開展獨立學習或者團隊合作學習。教學以單元和學期的形式授課, 包括講課、習題、實驗、實習及項目等。
為了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提倡圍繞項目進行教學。有效的課程組織應該包括必要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ICT)的應用。
3.實習安排
工程師學生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實習參與企業生活及專業實踐, 尤其是教學大綱要求的必須包括一次長時間的實習。
為了確保各類實習的完整性和漸進性, 所有的實習訓練都要以小組為單位,在來自學校的學習指導老師(study adviser) 和來自企業的實習導師(placementtutor) 的共同監控和評定下完成。在4 ~ 6 個月的實習過程中, 學生工程師必須同時受學習指導老師、實習導師和其他負責評估人員等三方的監管, 最后向實習評估組做全面的陳述答辯。
總體的實習時間要根據專業類型來確定。按照三年的課程計算, 實習時間至少應該為26 周。對于中斷一年(a break year) 的實習崗位需要學院審核其合理性和合法性。
1.1.4 評估和質量保證
如果沒有按照預先確定的、標準的評估模式對學生學習和能力進行評估, 這樣的工程師學習是不可信的。而且, 定期的、系統性的評估應該是切實可行的方案。從學院的運行及保證辦學質量的角度出發, 質量保證可以劃整歸一到學院的整體運行體系。
1.2 工程師學院
工程師學院分為以下形式:
?傳統的工程師學院有公立和私立兩種類型。
?新型的課程聯合體(co-operative course) 模式。
此模式以“新工程教育” 為導向, 保持工程教育多樣化, 課程聯合體模式自20 世紀90 年代發展起來, 由多個有工程師學位授予權的學院聯合組成靈活可變的結構, 隨后發展到和企業合作伙伴的緊密結合, 以滿足企業的職業需求(參閱附錄2) 。
專業化學習是另一種獨特的模式(參閱附錄5) 。
以上兩種工程師學習模式下, 學生都具有下列特點:
?傳統的學生地位。
?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 中再培訓者地位。
?見習生地位(apprentice status ) (參閱附錄3) 。
1.2.1 教學和研究任務
工程師學院最基本的任務是教學。為了從知識的傳授和應用的相互作用中獲益, 學院應該加入或者以合作方式參與到與教學緊密聯系的科學研究中。
作為技術研究的主體, 工程師學院被賦予較高的期望, 工程實際技術研究既要與社會和經濟的需要相吻合, 又要同時滿足學術和職業評估標準。
1.2.2 組織原則
CTI 制定了4 條組織原則以指導評估。
(1) 身份: 工程師學院必須有一個實體和合法的地位。其宗旨是基于研究的工程師教育。
(2) 自主性: 無論學院的組織形式如何, 都必須有自主權, 包括教學方法、人力、物力使用上的自主性。
(3) 外部參與: 除了有代表師生利益的代表, 學院的管委會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校外成員, 尤其是經濟界和社會其他層面上的專家人士。
(4) 強有力的行政機構: 學院必須有強大的行政機構, 以院長(director)為代表, 有明確廣泛的權利, 對學院的管理全權負責。
1.2.3 教職員工
教職員工必須包括下列人員:
(1) 全職的教師和研究人員, 其職責主要是基礎科學及目標就業領域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的教學。
(2) 企業兼職教師, CTI 建議至少20 % 的教學任務應當由企業兼職教師完成, 尤其是在工程師學習的最后一年, 更應重視企業人員的授課比例。
1.2.4 繼續教育
無論是短期的課程, 還是長期的以得到文憑為目的的繼續教育課程或基于研究的培訓計劃都是相互促進的。CTI 認為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創新職業發展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同時, CTI 還要求學院為至少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適當的培訓課程以獲得該工程師學院的工程師學位(engineering degree) 。這些培訓項目應該是靈活的, 并充分體現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能力。
1.2.5 國家工程師文憑和工作經驗及能力的考核
從1934 年以來, 國家認可通過工作實踐, 從而獲得工程師文憑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后, 即可賦予國家工程師文憑。
1.國家工程師文憑
總體原則是驗證體現工程師能力的知識和技能來源于工作經驗。選拔考試包括職業經驗認證和專業技能評估。這種考試由CTI 委托有頒發工程師文憑職銜(title of ingé nieur diplmé ) 資質的工程師學院來組織, 并由CTI 授權成立一個“專門考試委員會” (參閱附錄4) 。
2.通過工作經驗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考核
理論上講, 在工程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完全替代學位課程的學習,但更多實際情況是, 工作經驗只能替代部分課程, 而且絕不能改變工程師階段初期學習所設置的科學課程。
學院確定的考核程序必須經CTI 批準。
1.2.6 與企業的關系
與企業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保證工程師培養項目符合經濟、社會及實際科研的需求和要求, 學生可在實習、就業方面獲益; 企業合作伙伴也可從中得到利益保證。
企業與工程師學院之間的融合、聯合及參與實施可以有幾種方式: 如管理委員會(Board of Administration) 、科學研究委員會(Board of Research) 、教學委員會(Board of Studies) 和考試委員會(Examination Boards) 等。
1.2.7 就業狀況
學院的責任并不限于授予學位, 工程師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分析對工程師培養課程的設置至關重要。因此, CTI 建議學院分析畢業生在職場第一年的崗位情況及職業活動信息。
1.2.8 團隊活動
團隊活動以及社團和俱樂部活動有助于學生責任感和自主性的培養, 給學生適應職場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學院應該鼓勵支持。當然, 參與以上各類活動絕不允許影響正常的課程學習。
1.3 國 際 化
如果工程師培養項目中含有國際交流內容(學習或實習) , 學校可依據以下條例制定策略。CTI 國際研究小組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附錄1 則是CTI提出的國際化理念。
1.3.1 招收留學生
CTI 鼓勵工程師學院一方面招收外國留學生攻讀工程師文憑; 另一方面, 接收外國學生參加工程師培養項目。該項目需由派出學院、接受的境外學院同時認可。
1.3.2 派出學生
學生派出基于派出學院、接受的境外學院和學生本人三方簽訂的學習協議。
1.3.3 雙學位和聯合學位
1.雙學位
要獲得工程師文憑以外的第二個學位, 通常需要延長學習時間。
CTI 必須獲知并明確批準雙學位的所有協議。
2.聯合學位
對于法國教育機構, 聯合學位就意味著獲得一個新的學位, 必須按以下方式處理: 向CTI 和相關的國外權威機構提交一個正式申請以獲得認證。聯合學位必須得到兩個國家的認可并且不得延長學習時間。
1.3.4 教師交流
短期或長期的交流主要涉及教師, 并應當逐漸發展到其他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