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合眾國雖然歷史不長,但卻從一個殖民地附屬國發展成為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經歷了獨立戰爭、內戰、工業化、進步主義運動、兩次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本書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其在新大陸上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伴隨其政治、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成長歷程,提供了研究美國歷史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線索。全書提綱挈領,引人入勝,是一本優秀的入門讀物。
18世紀,英國貴族子女在走上社交場前,會與他們的家庭教師共同前往意大利學習古典文學作為教育的最后一環這就是壯游(Grand Tour)的熱潮。這不僅是貴族的習俗,更在后期被制度化,游學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每次都相同。這種行為有人稱贊、有人諷刺,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大游學被迫中斷,這些貴族子女轉而在英國國內的湖區之間旅行。他們拿著旅游指南,通過欣賞風景來磨練自己的審美意識。馬車的普及導致了徒步旅行的熱潮,人們被鼓勵 自己走路,加深他們的詩意想象,而旅行游記的出現讓平民對旅行更加憧憬。舊封建主義在旅
《隋唐王朝興亡史》是一部深入探討隋唐兩朝歷史變遷的著作。該書詳盡地展現了隋唐至五代近四百年間王朝的治亂興衰,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展示了政治斗爭、個人野心和民眾反抗等諸多因素對歷史的推動。該書由中國古代史史學泰斗吳宗國教授主編,并攜劉后濱等諸位弟子撰稿編寫各章。諸位撰稿人以深厚的學術功力,生動細膩地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歷史畫卷。
本書從城市建筑、歷史文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學科角度對唐長安城進行解讀,圖文并茂,主要敘述記錄唐長安城人居生活的主體—坊,整體結構繼承傳統志書體例而有所創新,主要內容共分為坊名釋義、古今地址對照、歷史考證、坊中詩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選錄了相對應的部分出土或傳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圖像,將《舊唐書》《新唐書》中涉及各坊史料進行了全面整理,對歷代長安圖存佚情況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力圖使大眾通過本書對唐長安城有直觀深入的了解,使這座曠世名都更加立體、細致、生動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以多樣呈現方式填補
本書是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聯合出版的系列輯刊,計劃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學理論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關學術論文。本期的主要內容包括考古學視角下城四家子城址變遷、唐關中地區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為考察、鄧縣學莊畫像磚墓樂舞畫像磚考釋、澤潞地區隋唐五代墓志蓋摭議等內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器等相關研究。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山東大學博物館聯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續出版。本叢書內容以中國及東亞地區的考古學和古代文明研究為重點,廣泛吸收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體現了考古學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第23集收錄了16篇研究論文、4篇發掘報告,內容涉及考古紀事、史前到歷史時期的聚落與社會考古、生業與手工業考古、科技考古與美術考古等內容。
《東觀漢記》是一部以紀傳體撰寫東漢一代歷史的鴻篇巨著,由東漢劉珍、蔡邕等幾代史學家相繼修撰而成,記載自光武帝至靈帝一百三十余年史事。 《東觀漢記》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此后諸家東漢史書多取材于此。《東觀漢記》在漢末六朝時代極受重視,曾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后來逐漸散佚,元代即已不存,直至清代,有姚之骃輯本八卷和四庫全書館臣輯本二十四卷。 《東觀漢記校注》是吳樹平先生利用古代類書、史書古注等多種文獻重新輯佚、校注而成。全書分為二十二卷,其中紀三卷、表一卷、志一卷、傳十五卷
“海上遺珍”系列繼《武康路》《衡山路》《復興路》之后,隆重推出《永嘉路》。永嘉路,跨上海市徐匯區和黃浦區,東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長2000多米。永嘉路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20年辟筑,以法國郵船公司職員西愛咸斯的名字命名為西愛咸斯路,1943年改名永嘉路。永嘉路上名人故居眾多,比如171號的田漢寓所,383號的孔祥熙舊居,387-389號比利時商人路易士的寓所后(后為榮智勛的住宅),321號的張瀾寓所,501號的宋子文公館,511-579的西愛咸斯花園,590號上海紡織大王吳昆
本書以《邂逅清朝的雜合空間》《文化挪用的框架:現代早期歐洲和中國陳列的異域藝術品拉斯康》《邂逅西洋錦:18世紀清朝的歐洲絲綢》《亨利·貝爾坦和18世紀晚期中法圖畫貿易》《植物之旅:中國帝苑與海西花草》《19世紀廣州園林與中外植物貿易》等十余篇論文,討論了視覺文化框架下,中國與歐洲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期的相遇。
《逸周書》十卷,初集于春秋末晉平公卒后之周景王世,材料或系孔子刪《書》之余。西漢景、武之時,有人為之作解。今本有注之篇,即其痕跡。晉五經博士孔晁注。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發盜魏襄王冢,得竹書數十車,中有《周書》殘本,秘書監荀勖校定。東晉著作郎李充校書,將傳世孔晁注本與汲冢本歸并為一,厘為十卷,系于“汲冢書”下,不言孔注。《隋書·經籍志》著錄《周書》十卷,注曰“汲冢書”,即從李充而來。今傳本十卷,存五十九篇,其中四十二篇有孔晁注。此書所載多確實可信,反映了周人道德、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