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現存最早的版本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經解》本為底本,校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內容包括《大學》一卷,《中庸》一卷,《論語》十卷、《孟子》十四卷。
本書以《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為底本, 按照道、德、仁、義、禮的章法以及唯公無私、唯用無我、唯道無物的邏輯, 將《大學》的篇章結構進行重新編排, 并以列提綱和名詞解釋的形式, 對《大學》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 力求把《大學》的微言大義講透徹、講明白, 頗具新意和創見。
秦敬修,生于1910年7月,名汝澤,號孝子,甘肅平涼人。1932年開始游學于關中大儒牛蘭川、山東理學家孫乃琨、山東大儒張范卿等名師門下。1943年在陜西扶風賢山書院、鳳翔縣宗銘書院任教。秦敬修編輯大宋五子著作精華切于日用者,取名《五子書》,命秦治簡練精準注述出版,使人易讀易識而冰釋原文深奧難明之郁,以為學習五子思想階梯;進而上讀《四書》,研學《五經》以明圣人大道。《五子書》依照為學路徑,兼顧五子傳承,序列為六卷,共計一十九篇,合四百十六章,每章按照原文、注解、述評順次排列以論釋其義。【
《面向世界的儒學》是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儒學)專項研究生共同課“面向世界的儒學”系列講座的講稿結集,講座邀請了著名哲學家張立文教授、樓宇烈教授、安樂哲教授、陳來教授、周桂鈿教授、舒大剛教授、唐文明教授等十六位學術名家講授。本書內容主要涉及儒學史、儒學的重要觀念、儒家經典、東亞儒學、比較哲學、儒學的未來發展以及中國哲學創新等,構成了一個全面多維且喜聞樂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
《周易》作為一部具有深度的古著,一直以來令人產生極大的興趣。本書對《周易》進行了解碼,挖掘其包含的深刻洞見。作者解讀高明之處就在于,他以《大學》“修齊治平”為綱闡述了《周易》如何啟迪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書旁征博引,論述詳實,在探討殷周時期天命觀的改變、深刻憂患意識驅動以及闡釋道德修養等方面,都為讀者帶來新的見解和認識。此外,作者還深度解讀了《周易》對于家庭治理的一整套理念,其中涵蓋了婚姻經營、待人接物、家風涵養等。在治國之道部分,作者分析了國家教育、法治、戰爭與和平等問題,
《易漢學》,清人惠棟撰。惠棟(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號松崖,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以倡導漢學而被譽為一代宗師。《易漢學》是惠棟崇尚漢學的代表性作品,《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八卷,而惠棟《易漢學自序》云七卷,江藩《漢學師承記》亦云七卷。蓋后人將惠氏辯證《河圖》、《洛書》等內容附于書后,是為八卷。《易漢學》受到當時及后世學者的普遍重視與好評。《易漢學》現存主要版本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一七八一一七八四)鎮洋畢沅輯靈巖山館《經訓堂叢書》
《經典詮釋與氣學傳統》是作者二十余年來有關氣學研究部分文章的結集。本書深入探討了氣學研究本體論、方法論、價值論等層面的理論問題,對文氣、精氣、神氣、聲氣、辭氣、養氣及“體不可說”“聽之以氣”“一氣貫注”“隨物賦形”“氣化為文”等范疇、命題進行了深度研究。本書在思想史和觀念史研究的雙重路徑下,文獻研究與理論探索并重,宏觀研究與個案研究并進,既見森林,亦見樹木,是目前國內學者出版的第一本氣學研究論文集。
“閑坐小窗讀周易,休將名利掛心田。”本書以隨筆札記的方式,用輕松有趣、簡單易懂的文字,對《周易》及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作者幾易其稿,最終寫就43篇文章。文中將《周易》的卦辭和爻辭與人生節點、職場關系、家庭關系相互佐證,闡釋其蘊含的人生智慧。全書引經據典,文從字順。此外,作者還意在化用當下流行語、生活小事等,將《周易》的文化內核深入淺出地靈活解析,易于讀者結合生活實踐進行理解。本書可視為了解《周易》的入門級通俗讀物,雅俗共賞。體例上每節皆可單獨成篇,易于讀者閱讀和分析。
精選《孟子》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糅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本選題為“上博簡《論語》類文獻研究”,研究對象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中與《論語》內容、體裁相似的文獻,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魯邦大旱》《從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問于孔子》《君子為禮》《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顏淵問于孔子》《史蒥問于夫子》12篇文獻,內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魯哀公、子贛、季桓子、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