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吸毒人群的毒品使用經歷,本書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和社會工作介入計劃。由于標簽化以及社會排斥的存在,無論在社會政策制定者還是社會服務實踐者的眼中,吸毒者與傳統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形象還是有所差別的;學者們在考慮為弱勢群體提供政策支持時,也較少涉及這一群體。這也就造成了事實上的吸毒群體普遍的被社會福利體系所排斥的局面。然而,從社會福利及社會政策的視角出發,吸毒者不應僅僅被看作是有著偏差行為的群體,而更應被列入弱勢群體的行列。正是因為毒品的使用,他們的健康受損,生活也無法保持正常,還經歷有許多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成果。本書在充分占有中國大陸及港臺的館藏檔案文獻集,及域外文獻特別是日本及歐美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晚清以降歷經北洋政權、國民政府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幾個歷史階段的禁毒歷史。作者把禁毒的歷史置于中國近代以來的大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是一部史料翔實、體系完備的中國禁毒史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由于中西交通之路暢通、貿易交流頻繁、粟特人為主的西方人大量東來,以及佛教傳入與盛行等各種背景,使得這時期武士形象出現較多西方文化因素。武士鎧甲、武士武器、武士帽冠頭飾、騎士翼馬圖像等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影響,出現新的形制,其源流也各不相同。來自中亞、西亞、希臘等地的相關文化因素,因各種傳播途徑及交流動因影響漢地武士形象。本書對漢地武士形象出現的各類西方文化因素進行對比研究,梳理其在東西方的使用情況及傳播過程,并探討西方文化因素之傳播所反映的歷史背景。
本書是一本研究清社會管治制度的學術著作。全書運用大量檔案文獻及碑刻資料,選取清朝政府管治下的地域個案進行考察,并將其置于當時的大環境下,探討清政府在設官置守、推行政令,充分行使行政、貿易、司法等方面管治權的情況,具體分析清政府管治行為和管治政策變化對社會和地域造成的影響。該書對前人研究薄弱環節如地租問題及檔案文獻使用上的錯漏之處加以完善補充,厘清清朝時期行使管治權的史實與脈絡。
中國傳統官箴經歷了由“箴文”到“官箴書”的發展歷程,官箴形態由最初的“官箴王闕”演變為“官吏自箴”。至宋元明清時期,官箴文化中“箴官”層面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在清代,基本定格在“官吏自箴”。本書在論述中國傳統官箴文化發展與演變的基礎上,對“官吏自箴”性質明顯的清代典型的十二部官箴書進行系統論述。通過個案分析,尋繹清代官箴書在官吏自我管理及廉政建設方面的實踐意義,探討清代官箴書的局限及現代啟示。
本書以供求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公共服務理論等為指導,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詳細闡釋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主體結構、動力機制、運行機制等相關基礎性問題,提出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城鄉模式,即社會力量嵌入型、社會力量瞄準型和社會力量偏好型三種城市模式,以及社會力量缺失型和社會力量被動型兩種農村模式。在此基礎上,本書針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機制構建和發展路徑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可為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探討積極可行的惠老政策、推動老齡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頂層設計的既定目標,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確立了以法定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自愿儲蓄為內容的三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目標,并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也面臨著補充養老保險發展滯后、多層次養老保障協同不足等問題。本書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系統總結養老保障制度演進的內在規律,深度剖析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格局形成的根本性因素和制度發展的驅動力,全面評估家庭人口結構、新技術革命等
《大宋夢華:宋朝的開明與風雅》以開明與風雅為切入點,論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從宋朝簡潔樸素的服飾風潮、精致優雅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書籍印刷的演變過程、科舉制度的利弊與革新、旅游業和宋朝百姓的愛好,以及節氣習俗等方面,力圖給出一個立體可感的宋朝,還原那個思想開明、文化繁榮的時代。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問題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本書各篇分別從時代特點、腐敗表現形式、監察與法律制度、反腐敗思想等幾個方面對每個朝代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研究,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的腐敗現象、反腐敗措施、反腐敗思想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在借鑒以往研究成果和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了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進行了充分全面的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在揭示言官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的同時,充分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了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充實了晚清史研究中的一處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