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通過理清歐洲大陸法系公司法的傳統與核心原則來為“站在十字路口”的歐洲公司法指明改革的方向。針對歐盟公司立法向英美法理念靠攏的實踐傾向以及法學研究將效率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理念作為公司法中心的現狀,本書基于現實中中小型企業的主導地位,主張控制權交易、投資者保護或者其他資本市場法相關的法律原則并非公司法的核心原則;相較于效率,法律應當首要地關注正義。公司法的核心問題并非是如何保護股東的最大利益,而是如何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本書以歐洲大陸核心的法律體系為研究重點,包括奧地利、法國、德國、意大利
利益平衡是國際知識產權法的宗旨。然而,條約規范顯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中美經貿協議》等條約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人利益執法國際標準,弱化使用者利益執法國際規范。社會現實反映,“知識產權流氓”及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知識產權執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濟,一些欠發達國家創新力下降。為了實現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識產權執法國際規范,更要強化使用者權執法國際制度。使用者權執法具有理論依據、法律基礎和現實需求。我國可構建使用者權執法機制,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動權。
本書闡述了合規體系一體化轉型融合對策,以助力企業實現合規體系專業化與數智化;就風控合規一體化的概念演進、頂層規劃、專業實施、數智架構、模塊迭代、共享實現、場景賦能等方面做了翔實的解讀;系統解決了風控合規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合規管理、法務管理與內部審計的融合拓展與升級迭代難題;從專業化與數智化角度,給出了合規一體化建設的對策、方法、路徑、框架;結合個性化和體系化的案例,圖文并茂地闡釋了如何循序漸進地實現風控合規一體融合的基礎建設,并系統應用于頂層規劃的落地實施;基于數智化轉型大背景,給
2023年修訂的新《公司法》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為了幫助讀者快速、深入地理解這一重要法律文件的更新,本書細致地對比了《公司法》的新舊版本,并對每一條文的變化進行了詳盡的解析。本書的編撰立足于公司法律實務的視角,旨在使公司法務人員及法律專業人士迅速把握新《公司法》的核心變化,并在第一時間更新專業知識。本書特別適合那些需要深入了解新《公司法》的公司法務人員、創業者、企業管理者及其他法律專業人士閱讀。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將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法律環境的變化,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或企業經營提供堅實
現代收養制度通過承繼和變造“法律行為—法律關系”私法邏輯來擬制親子關系。二戰后,社會現實需求、國際人權思潮等推動各國收養法不斷社會化,發展出以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為統率,以收養條件、收養程序、收養效力和收養服務為支柱的傘型兒童保護架構。我國《民法典》收養章在承襲既有私法框架的同時,通過確立最有利于被收養人原則、引入收養評估等釋放出積極的社會化信號,但仍不足以應對私自收養屢禁不絕、被收養人權益不彰等突出社會問題。于此,當以領域法格局整合親子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范,形成內外體系協調一致的本
黨委審讀批復文號:人大黨字〔2024〕66號本書是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王葉剛副教授在個人信息法領域對于個人信息處理的核心問題即合法性問題的專題研究著作。本書共分為五章。在對個人信息處理行為的合法性進行概述之后,依次對“基于個人同意處理個人信息”“依法處理已公開的個人信息”“基于公共利益等事由處理個人信息”“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中的合法性問題進行探討,從個人、企業為了私益處理個人信息到為了公共利益處理個人信息,從非公開到已公開但經過權利人同意而為的個人信息處理,從個人信息的公開化處理到個人
《大明律》頒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條,分為七篇、三十門,它上承《唐律》,下啟清律,是一部我國古代法典沿革史上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內容和立法技術既融合了歷代律典的成就,又為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進行了調整,是研究明代國家、社會、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獻。 本次收入“三全”的《大明律》,約請專業研究者進行注釋、翻譯,以明萬歷七年(1579)張鹵?痘拭髦茣分兴铡洞竺髀伞窞楣ぷ鞯妆,參校隆慶元年(1567)陳省?洞竺髀衫、萬歷十三年(1585)舒化
量刑證明直接關乎量刑適用的規范化建設,通過量刑證明的邏輯范疇界定,定罪與量刑證明的理論關系梳理,形成了量刑證明與定罪證明一分為二的理論體系關系。借鑒域外英、美國家定罪與量刑二分式的證明結構關系,形成量刑證明的特殊理論規則體系。因應我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背景,構建庭審實質化的量刑證明是時代要求,分別從量刑證明對象的層次多元性、證明模式的嚴格與自由的選擇性、證明規則的特殊性、證明責任選擇的單向性與多向性以及證明標準的多元層次性五個方面展開基礎理論研究,初步形成我國量刑證明的理論體系。
本書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科法學,展示了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作者對社科法學從追隨到反思再到自覺的過程,由此形成了對社科法學的系統性思考。本書著力對法律的社會科學、法律中的社會科學、法學的知識社會學三種知識類型進行研究,采取總分模式,共分為四編。第一編“法社會科學的格局流變”是總論,其他三編是分論,構成了本書的核心。其中,第二編“法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和第三編“法律中的社會科學運用”分別關注法律研究與運用的社會科學討論,第四編“法學的社會科學反思”則聚焦法學知識的社會科學討論。 本書力求將法社會學迭
本書是一部針對法律人類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入門指南。在法律人類學逐漸受到重視的今天,“什么是法律人類學”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類學的人首先要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本書共分為六個專題,分別是“為什么要學習法律人類學方法”“什么是法律民族志”“什么是田野調查”“什么是擴展個案”“什么是日常個案”“從田野調查到法律民族志”。 這些專題,雖然名義上圍繞著“方法”而展開,但卻涵蓋了學科性質、發展脈絡、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觀點以及如何適用于當前中國本土法治實踐等中外法律人類學的基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