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把教育放在中國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力求還原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情況。全書按照歷史走向分章,揭示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總結中國古代教育的經驗,展示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水平,幫助讀者認識中國教育實踐的來路,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參照。
本書精選曾擔任校長或教育行政職務(如蔡元培、雷沛鴻等),以及進行過系統的卓有影響的教育管理研究的(如羅廷光、夏承楓等)這樣兩類教育管理學者,結合個體的生命際遇、社會關系、知識背景和學術信仰等,對他們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其與教育實踐的互動關系進行梳理和探究,力圖通過對不同類型、不同領域教育管理名家的群像研究,較為典型、真實地反映民國時期教育管理理論和教育管理實踐所取得的成就,為當下我國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借鑒。
張志鶴一生致力于浦東及上海地方事業,尤其于教育及同鄉會上貢獻最多,他與黃炎培關系最為密切,系黃炎培的得力助手。張志鶴著有《我生七十年的自白》《浦東同鄉會史料一斑》《我生七十年后自白續編》《周甲自述》《友聲集》《晚嚶草》等書,均未刊印。這些著述對研究上海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經張劍容的收集整理,匯編成《張志鶴文選》,除著述文稿外,還選錄有往來書信和詩歌,書稿15萬字,并有歷史照片10余幅。
2022年多項教育政策穩步推進,教育新政亮點頻出,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引導規范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為民辦職業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修訂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進入貫徹落實階段。國家對發展民辦教育的整體方針沒有變,隨著整體規模縮減,河南民辦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教育政務數據開放體系與機制研究》立足大數據時代和全球開放數據運動的大背景,運用文獻研究、網絡調查、專家訪談、系統動力仿真等研究方法,構建教育政務數據開放的體系框架,調查中國、美國及歐洲和亞洲主要發達國家教育政務開放現狀,以TOE理論為指導識別和驗證教育政務數據開放的影響因素與機制,進而針對性的設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政務數據開放運行機制,最后針對數據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隱患從技術、管理等多層面提出了對策。該研究是國內首部專題探討教育領域政務數據開放共享的學術著作,對推進新時代教育數字化
本書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過收集各個國家教育扶貧的有關文獻資料,全面挖掘各國弱勢群體教育發展現狀以及關于教育扶貧政策的相關文件,深刻理解各國以教育促發展的教育扶貧政策體系,向讀者呈現足夠的有關研究對象國的客觀信息以及各個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獨特的價值訴求。其目的不僅在于向人們展示研究對象國的信息,比較研究對象國之間的異同,更是要揭示異同背后的背景因素,進而提煉出教育扶貧政策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
本書通過梳理中國近幾十年教育的發展狀況, 對比中西方教育之異同, 試圖以媒體人的觀察視角和報道評論風格解答“錢學森之問”, 并對教育改革提出建議。作者認為, 中國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校教育注重教授知識而忽視建立科學的方法論教育, 要想普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教育必須在方法論教育上下功夫, 尤其需要讓學生掌握科學家和哲學家已經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方法論。《科學發現縱橫談》一書的作者、中科院院士王梓坤為該書作序。
作為教師職前教育中的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教師實習是教師教育機構培養合格師資的重要環節。本書著重對美國教師實習制度進行歷時性研究,從教育史的視角研究美國教師實習制度的發展歷程,研究對象包括師范學校建立前的教師實習、美國師范學校時代的教師實習、美國師范學院時期的教師實習、美國大學教育學院早期的教師實習和美國教學專業化和解制取向并存時期的教師實習。 本書對教師實習制度的本質、特性、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教師實習與其他教師教育課程的關系,對教師實習制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以豐
本書分為教育治理理論、全球教育治理、各級各類教育治理、區域教育治理之“浙江范式”四篇,收錄《新時代如何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德國教育治理的文化基礎》《科學資本視角下的科學課堂教學公平》《學前教育教師編制治理的整體性制度設計》等共1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