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命題提出之后,如何在主體、規范、具體機制等層面予以展開,仍然是待解的難題。此外,共治格局之下私主體如何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發揮作用的法理、經驗和路徑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有關環境法治變遷的新增長點。本書選取私主體這一側面,通過對環境私主體治理的背景、范疇、類型、結構、建制的鋪陳,提供了一個關于環境法治新發展的新領域、新框架。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是蜚聲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庫和前言思想薈萃的學術重鎮,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該所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2001年即被教育部評審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主辦的《環境法評論》常設熱點專題、理論前沿、實務進展、國際動態、碩博論文集萃、新人新作、會議綜述、案例評析、書評等欄目,每期具體欄目設置視當期稿源而定。本輯主要聚焦環境司法實務與理論研究,收錄了熱點聚焦、理論前沿、環境司法三部分。
本書對損害擔責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價值與功能、歷史演進與生成邏輯、規范屬性與制度化演進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且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針對學界對于損害擔責原則先前研究倚重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的弊端,回歸法學規范視野之內,打破公私法界限,通過法學權利(權力)-義務(責任)分析模式,創新性地提出損害擔責原則之“責”是法律義務(第一性義務)與法律責任(第二性義務)耦合的觀點,并基于義務進路與責任進路的分野,對損害擔責原則的規范屬性、法律適用與制度化表達進行了條分縷析的研究和探索。
本書從勞動合同解除權的基本原理出發,全面介紹了雇主解雇權、雇員辭職權的特點和實踐,通過對雇主解雇權的有限限制實現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保障。最后是勞動合同解除權行使的后合同義務,在勞動合同效力終止以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仍然存在著一些未盡事宜需要雙方處理。
本書對我國涉外公法、涉外民商事法律、國際爭端解決、全球公域等前沿和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借鑒國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從不同視角對國際法前沿問題進行解讀、闡釋、探究和剖析,就各類解決措施,結合國際法原理、規則和我國實情,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以對我國涉外法治的研究和司法實務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本書對涉外法治課程群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教學的疑難環節,結合涉外法治課程的性質融入不同的教學方式,關切文科代的涉外法治人的培育,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提出了獨到
本書以如何有效保護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的權利為著眼點,以實現社會資源公平配置、協調各方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為主旨,從法學視角出發,聚焦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的認定、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權利范疇的界定、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權利保護所遵循的原則、城市規劃公眾參與機制及權利救濟機制的建立健全等關鍵問題,深入探討怎樣在具體法律制度安排中體現各方主體權利義務的平衡,以期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或彌補因城市規劃制定、實施和變更而給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
本書以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綜合性考察視角,聚焦農村土地制度和法律演變內容,通過對內容的產生邏輯和作用機制的分析,理解中國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的變遷圖景、知識基礎和理論體系,進而理解中國農村集體土地制度對國家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社會公平發展,以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其背后的理論邏輯。
本書主張采用區分適用邏輯,根據不同設施的特征和適用場景建構不同的認定標準。本書通過必需物理設施、必需知識設施和必需數字設施的三分,建構具有整體融貫性的分析框架,以期讓必需設施理論在數字時代煥發理論生命力。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人類社會已經迎來了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為了更好地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上海政法學院從2022年起出版“數字法治評論”系列叢書,每年兩卷。叢書內容涵蓋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數字貨幣法治、大數據、區塊鏈、5G和人工智能、數字政府、數字法院等數字法治的各個方面。 本書為第
本書通過梳理證券法律體系與金融創新之間協同發展的歷史演變脈絡,揭示出證券規范分析框架逐漸由公募發行與私募發行的二元界分模式向公募發行與私募發行二元融合模式的轉化。進而采用比較分析和規范分析方法,從公募發行與私募發行二元融合的視角系統分析研究股權眾籌的基本原理、運行規則、結構體系和功能作用,在總結我國現行股權眾籌法律制度及監管制度運行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從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現狀和《證券法》修訂出發,提出構建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以平衡投資者保護與融資效率為目的,由公私二元融合思想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