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5個部分,形式與表現方法,形式語言表現的媒材,形式語言要素,形式語言表達手段的探索,以及綜合創作表現研究,涉及形式語言轉換訓練的主要內容,重在對常規具象圖形進行繪畫語言轉換的探索。
“設計思維”這一概念起源于實用主義思潮蓬勃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是現代設計師在解決人們所面臨的各種棘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創新積累的工具和方法。經過大量實踐創新,以及設計組織、專家的努力,設計思維各個階段都沉淀了不少經過檢驗被證明是有效、高效的工具和方法;谠谌蚍秶鷥日归_的廣泛調研,本書選取其中特別重要和常用的工具,提供給使用者。更可貴的是,本書詳細整理了每個工具的用途、操作方法、使用案例等重要內容,這也使得它成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實用工具書。
現象學哲學對于設計學有重要價值。設計現象學是一個新興的設計理論研究領域。《設計現象學啟蒙》是該領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提出了基于現象學視角的體驗設計方法論,包括內時間體驗設計方法論、現象空間體驗設計方法論、精神交互體驗設計方法論。書中還探討了設計師的精神操練問題,提出了設計師的新定位、設計修辭的模式比較、設計實踐的道德律、設計思維的自由本質和設計教育的自由本質等觀點。這些理論觀點對于設計師的思維解放具有強烈的啟發意義。設計現象學為激發、保護設計師的生活洞察力和精神創造力提供了哲學方法論基礎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和探討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哲學意蘊與建筑應用的有關問題。本書梳理了吉布森的生態知覺理論的內容、意義與方法論內涵,評價了知覺的哲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歷史,從哲學視角探討了感知與實踐(行動)的基本關系,闡述了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建筑應用問題,這些探討對于科學技術哲學和生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認知心理學和創造力研究領域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對建筑設計實踐也有啟發意義。
本書分甲、乙、丙、丁四篇,共十六章,內容包括:永恒在何處、抹去瞬間、時間的突圍、真性的“秀”出、時序的錯置、桃花源時間等。
幀幀畫現繁華景,由畫入宋。在專家視角的引領下,經由政治與圖景、皇家與審美、文人與情懷、主題與技法、世俗與氣象、家具與起居、收藏與傳播七個篇章 ,觀覽宋代,解密活色生香的藝術與生活。多層次、多角度、小見大式的多元化視域,趣味性和揭秘性并重的可讀方式,以畫觀宋,人間有味,感知宋代的煙火氣與文人氣。
《中國美術小史》一書是作者滕固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講席時,基于教學研究和札記組織寫成的一本書。此書雖小,卻熔鑄畫史大千。全書文字精練,卻又意味深長。書中主要分為生長時代、混交時代、昌盛時代、沉滯時代四個部分,講述中國美術演變歷史、詩書畫三種藝術的連帶關系等,詳征博引、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是中國美術史學科開創性的著作,也是一部有價值的關于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著作。全文言簡意賅,涉獵廣泛。讀起來賞心悅目,酣暢淋漓。
學制作為教育變革的對象首當其沖。象征新學的學制系統為教育近代化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礎,中國的近代高等美術教育體系也由此開始逐步建立起來。同時,學制也是在時代背景之下一個變量的建設過程,作為《從器物到精神: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制度轉型》研究高等美術教育的原點,圍繞學制的建立、更迭、廢止、重塑、優化等問題展開,著重探討其發生、發展對于高等美術教育的引導和影響。 《從器物到精神: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制度轉型》中選擇考察的高等美術教育指涉三大場域,其一,晚清尚未有學制建立時的實業學堂教育
繪畫色彩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是面向繪畫類、設計類專業開課,開設在二年級上學期,秉承魯迅美術學院國家級一流本科繪畫專業的傳統核心理念。本書內容結構以繪畫色彩基礎和繪畫色彩實踐構成,繪畫色彩基礎分為基礎理論、媒介材料、基本因素及練習;繪畫色彩實踐分為實踐方法和圍繞色彩造型訓練進行的靜物、人物頭像及半身像。本教材的內容由理論出發,通過對大量經典圖例色彩解讀,回歸理論理解,進而引發對色彩的實踐練習和深度剖析,將色彩理論充分聯系了色彩實踐。本書為“互聯網+”教材,書中配有大量的教學視頻和手繪演示視
本書戶田吉彥從設計師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葛飾北齋的浮世繪、漫畫、紋樣、折物設計等繪畫作品,發掘了300年前的北齋在構圖、色彩、幾何形態、線條設計等方面的超前美學思想與設計能力。在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在西方被現代的高速相機還原其真實性之后,再度掀起了北齋的熱潮。作者從北齋的多種繪畫創作中捕捉到了北齋與現代設計美學中的各種聯系,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精準地解讀了北齋高超的設計思維,揭示了北齋的繪畫作品中的鏡頭感,以及具有現代設計意識的幾何形態和獨特的線條設計,詮釋了北齋的繪畫對現代繪畫及設計的影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