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在對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亦對傳統的“財產”概念形成巨大沖擊,由此帶來法律適用方面的聚訟與難題。本書從財產概念的歷史流變入手,對互聯網背景下涌現的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財產進行梳理和歸納,依次對電子資金、電子權利憑證、大數據財產和虛擬財產的財產性以及相關的刑法適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準確把握“財產”概念的時代內涵、正確處理涉新型財產犯罪案件提供理論助益與實踐指引。
司法活動是官與民的共同實踐,聯結國家與社會,是對歷史進行整體性觀察很好的切入點。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肇建的大一統王朝,由于多元法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元朝統治下的法律制度與前代相比產生了鮮明的特色,地方司法運作接續與變奏交雜。本書借鑒法律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分別從制度中的司法—實踐中的司法—社會中的司法三個層面展開,探討元代地方司法的制度變遷、實踐狀態和社會圖景,力圖對元代的司法運作與地方社會進行整體性理解。
本書精選作者承辦的31個典型案例,按照刑法分則罪名的順序,囊括了非法儲存爆炸物罪;危險駕駛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騙取貸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逃稅罪;詐騙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盜竊罪;挪用資金罪;尋釁滋事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組織賣淫罪;受賄罪;行賄罪;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等類案件。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類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類案檢索是指在處理案件時,對相同類型的案件進行檢索,最大限度地保證同案同判,以此維護司法公正。另一點睛之筆在于,邀請了多位知名學者
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俄羅斯學者,莫斯科大學法律系憲法和市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學博士,教授,俄聯邦功勛學術活動家。 本書根據現行的俄聯邦憲法、新的俄聯邦立法和俄聯邦主體立法而撰寫,詳細地展現了俄羅斯當代規范性法律基礎和立憲主義的狀況,具體而言,系統介紹了俄羅斯憲法,包括俄羅斯憲法的對象和概念、俄羅斯先發的發展史、俄羅斯憲法的基本內容和特點等方方面面。本書既可以作為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對俄羅斯感興趣的相關機構和人員使用。
本書圍繞中國法學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地方實踐展開研究。以新中國成立后四川大學法學教育的發展變遷為脈絡,梳理了五十年代院系調整背景下四川大學法學教育的消寂,以及八十年代初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而恢復重建法學系并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同時,本書還介紹了四川大學法學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吳君毅、胡恭先、朱顯禎等人的教育和學術生平。附編是四川大學法學教育的相關史料及部分訪談節選。本書史論結合,利用了許多重要歷史檔案文獻,是《法學教育近代化地方實踐》的姊妹篇,是四川大學法學教育發展歷史的全面記錄,也
分析當前中國環境行政決策法制薄弱之處,提出從三個方面充實相應的治理規則。第一,深化決策程序改革,將環境保護內化貫穿于各行政機構的職責范圍,使環境議題得到統合考慮;第二,完善司法審查機制,在反思形式合法性審查的基礎上,展望以正當程序審查補充法定程序審查的圖景。第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通過決策咨詢機制構建協商互動場域,彌合專家科學理性與民眾社會理性之間的鴻溝,為達成價值共識和實現利益平衡提供規則保障。
叢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虛擬經濟運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批準號:14ZDB148)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總結并提煉出了破解課題的全新思路——“虛擬經濟有限發展法學理論”,并以此為中心,從虛擬經濟運行安全法律研究總論、虛擬經濟運行安全法律基礎理論研究、虛擬經濟運行安全法律觀念探新、虛擬經濟運行安全立法回應等四個板塊,系統地研究論證了我國應如何從法律制度建設層面來確保虛擬經濟的安全發展。本書包括銀行業與虛擬經濟有限發展、中央銀行法律制度、商業銀行法律制度、外資銀行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