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科學史題材的科普書。每當談到遺傳信息、遺傳密碼等概念,大眾的第一反應往往是DNA和它的雙螺旋結構。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毫無疑問是20世紀甚至整個生命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但這項發現并沒有闡釋DNA中存儲的遺傳信息是什么,這些信息是如何被存儲、編碼、解讀、利用和遺傳的。事實上,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這一點,也是沃森和克里克的前輩們通過數十年的努力發現和證明的。這本書從19世紀末人類發現核酸講起,記述了人類對遺傳現象、遺傳信息和遺傳密碼的認識歷程
本書在第一至第五版的基礎上,持續跟蹤國內外本領域的熱點問題、融入更新了我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第一篇包含以生物信息大分子傳遞、基因和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變異、基因表達調控、遺傳藥理學與藥物基因組學、法醫分子遺傳學和基因與疾病為核心的基礎篇;第二篇由醫學分子遺傳技術進展、疾病基因克隆、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腫瘤防治策略、公共健康與個體基因組學、基因組穩定性與健康維護、醫學遺傳倫理學熱點等內容構成的應用實踐與前沿發展篇。
眼睛是自然界最精密復雜的機器。本書融合了作者及其團隊在機器人視覺領域、神經生理學領域和仿生學領域的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從人眼的生理結構和其運動控制神經系統的描述出發,貫穿生物視覺系統的數學模型,涉及圖像處理、類腦框架及智能決策,直到運動控制的整個仿生眼系統。全書共16章,分別介紹了仿生學的使命、眼睛的種類和構造、眼球運動的種類與定義、神經細胞的信號處理原理及數學模型、大腦神經系統的概述和類腦系統的框架、基于腦干的眼球運動控制神經系統及數學模型、上丘的跳躍眼動機制、小腦的基本結構及學習控制系統、大
生物計量是21世紀發展的計量新學科,生命本質的存在需要可測可控,可測才可控,測準是根基,生物計量是根。生物計量即是度量生命密碼,提升生命質量。目前國際國內還沒有生物計量專業書籍,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對生物計量新學科進行的學術介紹,以生物計量的發展、生物計量的技術、生物計量的應用為一體。 核酸與蛋白質是生物計量的核心內容,也是生命科學的核心,為第一冊的重點, 本書將是我國第一本生物計量領域的書籍,圍繞國家科技項目成果和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核酸與蛋白質生物計量關鍵技術及基標準體系創建和應用
合成生物學是在工程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過程,設計和建造新的生物元件、裝置和人工生命體;甚至從頭設計創建新的人工生命體,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合成生物學被譽為是能改變世界的前沿顛覆性技術之一,是繼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和基因組測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已成為世界各國增強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大國家戰略。 本書秉承合成生物學的"造物致知"和"造物致用"的核心思想,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 概論、第二章 元件、裝置和途徑的合成、第三章 合成酶學、第四章 合成生物系統、第五
隨著 DNA 測序、合成與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基因組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合成基因組學作為合成生物學的重要分支領域,在本世紀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病毒和細菌到真核單細胞生物基因組的從頭再造,進而為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基本規律提供了新的契機(建物致知),亦為人類解決環境、能源、食品和疾病等方面的挑戰帶來了顛覆性的技術方案(建物致用)。 本書將對合成基因組學的核心內容進行系統性介紹,既涉及相關的原理和技術,亦包括歷程碑科學事件和前沿應用展望。具體而言,第1章將概述國內外該領域的相關進展。第2章將圍繞合成基因
本書以合成生物學為研究視域,深入科學、哲學和歷史的文獻資料,不僅重啟了關于認識與建造、自然與人工、生命與機器等經典哲學問題的探討,開辟了合成生物學的哲學視域,也為將來作為生物學哲學分支的合成生物學哲學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作為對21世紀新興交叉學科一合成生物學所引發的哲學問題的反思性著作,本書不僅可供科學、哲學以及跨學科研究的專業人士參考,同樣適合關注生俞科學哲學問題的愛好者研讀。
該書將生物學發展史中科學家的科研故事分門別類地進行了介紹。作者呈現的不是一部枯燥的歷史,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歷史上的一個個科學巨人在我們眼前一一走過,他們的成長經歷、探究過程被生動地再現出來,有很好的可讀性。不刻板,不說教,融趣味性和可讀性為一體,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科研故事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和研究活動的回顧、反思和總結。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的生物學傳奇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從個體發育來看,人類的個體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了人類的系統發育;從精神發育來看
化石是遠古時代留下的一種生命符號,它傳遞著遠古時代生命的信息,蘊含無數驚心動魄的進化故事。本書通過介紹化石了不起的功能,不斷地為我們揭開遠古地球生命的神秘面紗。作者詳細介紹了化石的各種重要作用,包括化石是拼接遠古時代地球板塊的“拼圖師”、測量古氣候的“溫度計”、監測古環境的“監視器”、記錄生物大滅絕的“記錄者”、反映地球旋轉變化的“天文臺”,以及指示礦產資源的“藏寶圖”等。本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適合青少年閱讀。
該書主要介紹了超嗜熱微生物的系統分類及其極端生境,總結了所有超嗜熱微生物的生長代謝條件,并提出了從多種極端嗜熱環境中發現、分離、鑒定超嗜熱菌的基本程序;從細胞膜、核酸、蛋白質等分子結構上分析了超嗜熱微生物的高溫適應機制,并歸納了超嗜熱酶的生化特征和催化功能,并探討了超嗜熱酶工程制備的方法及應用前景;此外,該書還重點介紹了超嗜熱微生物在生物能源制備、超高溫堆肥、環境污染修復等領域的應用和相關案例,為超嗜熱微生物種質資源的挖掘和工程應用提供了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