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思想和人際關系,幫助人們確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以及做什么樣的決策。 本書在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情緒在認知功能中的作用進行了綜合性闡述。作者立足于實證與理論研究,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綜述了情緒對不同方面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以便幫助讀者理解情緒對注意力、記憶、激勵、決策、推理等認知功能的影響機制。 書中每章都關注了一種特定的認知功能,并闡述了情緒在該認知功能上的個體差異,以及衰老、精神障礙對該作用的影響。這些內容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情緒如何影響
孩子學習成績差,只是因為專注力不夠嗎?孩子吃不了苦、容易放棄,只是因為意志力差嗎?孩子社交恐懼、不合群,只是因為性格內向嗎?孩子被霸凌、不懂得反抗,只是因為膽小懦弱嗎?孩子內心焦慮、愛鉆牛角尖,你以為只是心理脆弱嗎…其實,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是源于情商的缺失。因此,家長不僅要注重孩子的智商開發,更應該注重孩子的情商培養。培養情商,能促進孩子學習的進步,心理的健康發展,良性的社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困惑都將迎刃而解。這是一
要想從兩個獨立的個體到“更好的我們”,就有必要從家庭系統的角度來解開兩個人之間的結。本書以薩提亞模式為理論基礎,以一對情感出現問題的夫妻和一位心理咨詢師的14次見面引人入勝的故事形式,來討論處于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在日常互動中發生的一些沖突、矛盾、意見、分歧等,是由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的哪些經歷引發的,以及需要對兩個人的內在系統——“冰山”——的哪個層次進行調整。閱讀本書,你將不僅能更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么,還能了解對方,從而改善親密關系。
本書作者詳盡地闡述了敬畏如何重塑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身份認同。在面對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歷史的厚重沉淀或藝術的深邃內涵時,我們感受到的敬畏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體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覺醒,有著推動我們成長與蛻變的強大力量。敬畏的力量讓我們能夠超越“小我”,深刻感受到與廣闊天地、與他人的緊密聯系。同時,敬畏還帶給我們多重心理益處,如緩解壓力、提升幸福感、增強集體歸屬感與人生意義。
本書分為喪失的相關理論和臨床應用、夫妻和家庭中的喪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具體內容包括: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喪失及其對夫妻和家庭的影響;聯結理論和客體關系理論:一種適用于憂郁癥夫妻的強化技術;評估和闡述夫妻功能中未完成的喪失問題等。
本書以漫畫的形式講解了人際關系等日常生活中的80種認知偏差,分為6類進行分析,讀者可以有效提高判斷能力和決策水平,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被這些常見的偏差所困擾。
本書試圖以心理學的"理論視野"解析當代心理學的理論熱點問題,為進一步提高作為兼有自然科學屬性與哲學社會科學屬性重要學科之一的心理學理論建設的新水平,探討一些有意義的學術發展線索。全書以國內外心理學學發展的新取向為切入點,以現代心理學的前沿性熱點與新思潮問題為主線,緊密結合現代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議題如腦科學熱、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心理學的全球化以及一些重要的微觀理論等問題,開展比較系統而深入的專題化研究與客觀評述。同時對辯證唯物主義與心理學的思維方法如實證性、批
“自我”之謎一直是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書系統梳理和提煉了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在“自我”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的豐富學術成果,旨在把握該領域的學科發展動向。本書包括基本成分、自我結構和加工過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了自我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前沿研究,且闡述了擁有感與自主感的病理學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別對自我分類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梳理;第三部分通過考察自我參照加工、自我正面偏差、自我-他人重疊和自我欺騙等四類加工,厘清了自我的概念并總結了研究成果。本書凝練了自我領域的心理學
這本書,為每個渴望擁有幸福家庭的普通人而寫。 這是一本普通家庭擺脫家暴的實用指南, 精選40個經典案例,逐一剖析, 為家暴受害人、加害人、目擊者以及重要他人提供建議。 這是一本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的常備實操手冊; 更是一本普通人了解、應對家暴的全方位行動寶典。 書稿選取不同類型的家庭暴力案例共計40個,從受暴者、施暴者、目擊者、重要他人等多個視角透視家暴,從心理學、社會工作的角度對案例逐一分析、解剖,旨在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向大眾普及有關家暴的預防應對的知識,亦可為相關領域心理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提
菲利普·高夫在本書中嘗試向普通讀者傳遞哲學家們在解釋意識問題時遇到的困難,他以清晰、簡潔的論證指出目前主流的心靈哲學研究路徑的局限性,并引入一種能夠避免這些局限性但從常識上來講極為大膽、新穎的意識理論——“泛心論”;這種理論主張意識如同物質,是整個宇宙的本性之一,它存在于不同層次的系統中而不限于我們的腦袋。高夫提醒我們,自然科學一直以來的成功的前提是伽利略把意識排除出了自然科學研究范圍;當我們采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意識時,自然科學方法自身不可避免的問題就回來了,采取“泛心論”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