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監管人工智能嗎?法律規制的局限性有哪些? 從自動駕駛、高頻交易到算法決策,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越來越依賴于人工智能系統,這些系統在運行時的人為干預越來越少。這些快速、自主和不透明的機器提供了巨大的好處,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本書探討了應當如何監管人工智能,特別是需要創設哪些新的規則和機構,包括人工智能的自我監管機制,才可以更有效地發揮法律規范的監管效能。 從比較法的角度,本書分析了歐盟、美國和新加坡等法域的法律規范理念和實踐,為如何管控風險、劃定紅線和維護公共權力的合法性提供了
數字時代,法治精神 以法律思維 探尋數字社會的治理問題 以技術方法 拓展傳統法學的理論疆域
本卷聚焦柏拉圖經典著作中的正義理論,分為“理念世界的靈魂與正義”“城邦國家的質料與形式”“理想國的承繼與續造”三編,深刻剖析柏拉圖《王制》《法律篇》《理想國》中對德性、法理和正義問題的經典闡釋及三者的辯證關系,同時書中對霍布斯、哈特、富勒等學者的學說也有涉及,使讀者徜徉于經典之中,領略法理之美。
此對于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反壟斷法》的框架下,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通常采取責令經營者停止違法行為,并沒收違法所得或處以罰款的懲罰性措施。這種事后處置模式,旨在通過懲罰實現威懾性,以防止壟斷行為的反復,卻無法指導相關經營者對其壟斷行為的反競爭效果進行彌補。如何補救壟斷行為所帶來的競爭損害,需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設計并要求相關經營者采取某種具體的措施或行動,從而實現由于壟斷行為救濟措施的缺位,可能導致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完成繁復的調查取證、經濟分析與違法認定之后,卻難以
隨著建筑行業法治化意識的增強,市場主體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來解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越來越普遍。其中施工合同糾紛大部分與造價相關,需要通過工程造價鑒定確定金額,解決爭議。本書從“造價+法律”的視角,從“技術思維+法律思維”出發,從工程造價鑒定的程序、法律問題和專業問題、鑒定意見結構化思維、鑒定意見書編寫實務、造價專家輔助人等方面,配套實務案例進行全面總結。
本書主要包括以下九章內容:第一章:引論;第二章:內幕交易在中國:發生情況與規管框架;第三章:內幕交易緣何猖獗:成本與收益的分析視角;第四章:內幕交易的經濟效果:利弊分析;第五章:內幕交易規管理論:比較法的分析;第六章:內幕交易的基本構成要件;第七章:內幕交易的民事責任;第八章:結論與展望;續章:中國內幕交易規管三十年(1990—2020):檢討與完善。本書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都有創新。第一是以國際視野研究中國問題。本書在研究中國的內幕交易法律制度時,全面比較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特
證券市場的運行特點以及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證券法要以保護投資者權益為宗旨。2019年修訂的《證券法》設專章規定投資者保護制度,確立了專門的投資者保護機構,創新了投資者民事賠償權利的實現方式,彰顯了我國資本市場對投資者保護的決心、對投資者保護制度功能的積極探索以及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者保護機制的立法智慧與制度自信。本書立足現行《證券法》框架下證券投資者保護機制的最新發展,從投資者保護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以及投資者保護實現機制三個角度系統闡述了我國對證券投資者權利保
本書旨在對我國及國外(主要是歐盟和美國)最近十年來(2013-2023年)在數據權屬和數據交易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綜述,以期梳理學術研究脈絡,形成某些學術共識,繼而在既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增量的學術研究。本書共分為五編、十四章。第一編為“導論”,主要討論了研究數據權益和數據交易時必須解決的基本概念問題,同時也對數據權益體系進行了介紹。第二編為“個人數據權益與個人數據交易”,包括三章,分別研究了個人數據權益、個人數據的授權機制以及個人數據的交易。第三編為“企業
本書將關注新興科技引發的法律價值困境,以及如何從法理學視角對法律與新興科技之間的價值關聯進行建構。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規范視角分析法律與新興科技如何在價值意義上互相塑造,法律與新興科技屬于兩個范疇,但二者在價值上存在重構關系,在此價值模型下可以對技術中立、人的尊嚴和人權價值進行新的理論解讀。第二部分對基因科技的倫理爭議、風險判斷和法律規制進行探討,提出從人類命運視角對基因科技發展進行倫理評估,建構一種以人的生物尊嚴為出發點但具有開放性的基因人權保障體系。第三部分關注信息技術在具體應用
本書將“歐洲合同法”定義為歐洲各國法律制度的共同準則:有效的合同如何成立?根據哪些規則判斷合同一方當事人是否可以要求履行合同、退出合同、撤銷或終止合同,或者向另一方當事人主張損害賠償?在合同法領域能否找到歐洲共同的結構?是否存在普遍接受的規則?考慮到《歐洲合同法原則》或《(歐洲私法)共同參考框架草案》的建議,應如何制定這樣的規則? 對于這些問題,本書詳細論證了歐洲主要國家法律體系的解決方案,為比較法上的討論和法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本開創性著作,原著入選2015年“德國年度法學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