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清廷為“隆重陪都”仿效京師六部在盛京設立戶、禮、兵、刑、工五個部,統稱為“盛京五部”。本書以“盛京五部”為研究對象,對五部的沿革、機構、人員、職能,以及五部與清帝、其他衙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設置、土地、戶籍、詞訟、禮制、軍務及旗民關系等,是學界首部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研究的學術著作。
本書分為3章內容,根據豐富的史料,以紀實的手法記述了明朝宦官政治的前因后果和對明朝歷史發展走向的影響。本書視野廣闊,不局限于明朝一朝的宦官政治,而是追溯到明朝之前的宦官政治變化軌跡,力圖詳細說明對明朝宦官政治有影響的歷代宦官干政現象。同時,不僅著眼于明代宦官政治對明朝歷史發展的雙重影響,而且又有細節的描述,具體到對明朝不同時期政治有重要影響的宦官故事入手,以個案解讀整體。對不同時期明朝宦官的評價,又不限定于傳統的舊有評價,而是基于史料根據新視角有全新解讀。
本書包含引言、正文、結語和四個附錄。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從人員數量、年齡結構、作幕時間、籍貫、游幕地域的分布及變化等方面,對乾嘉時期游幕學者進行時空觀照;第二章從社會環境、區域環境、功名、出身、家境等生活景況方面,探討乾嘉時期游幕學者的生存境域;第三章結合不同幕府和學者群體的發展變化,分析游幕學者的學術活動內容及其學術貢獻;第四章從游幕學者在不同幕府的學術環境、學術活動方式和特點、人際關系、學術生態模式等角度,揭示乾嘉時期游幕學者的學術生態,力圖對乾嘉時期游幕學者學術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基礎
《宋代科舉與文學》由祝尚書著
本書是一部民國時期邊疆研究學術史的著作,但與一般介紹學術發展脈絡、評論人物學術成就和思想的著述不同,作者有意識地將人作為主體,強調學人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與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將學人的知識生產與思想傳播融入人生的喜怒哀樂之中,通過解讀日記、書信、個人自傳、未刊檔案、學人著述等,帶領讀者走進學人的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人生,品味學人文字的真意,文章不乏可讀感人之處。書稿分七章。第一、二兩章縱論抗戰期間,面對民族危亡,邊疆危機,中國邊疆人類學學人砥礪奮發,重新厘清邊疆觀念,提出建設邊疆主張,
社與會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單位。社、會并非上層規定下的行政機構,而是產生于民間的自發組織。作為一種非公組織的會社團體,顯然代表了民間力量的崛起。結社或結會與年節、同鄉、宗族,共同構成傳統中國人情交往重要的四個聯結紐帶。全書由“緒論”開篇,下分5章,書末為“余論”,系作者積10年功力的結晶。作者在詳盡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的排比、歸類及分析,將中國傳統社會析為以下四種類型:如第一章的“政治型會社”,第二章的“經濟型會社”,第三章的“軍事型會社”和第四章的“文化生活型會杜”。在這一框架
先民對自然節律的把握,其源起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夏小正》《詩經·七月》《逸周書》《管子》《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及各種出土材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自先秦開始,民眾對月令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時序政的模式不斷成熟,知識精英也從不同層面推動月令文化品質的提升。這為《月令》被采擇編入《禮記》,實現由諸子百家言向經學的躍升奠定了基礎。漢代倡行以經治國,在行政改良、法制損益、禮制改革等方面,不斷援引《禮記·月令》,從而將天子施政的立意,從樸素的因
本書收錄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祝總斌教授關于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論著十余篇, 從皇權、宰相、吏胥、取士四個角度, 選取《略論中國封建政權的運行機制》《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展的總趨勢--附論古代的人治與法治》《正確認識和評價八股文取士制度》《〈四書〉傳播、流行的社會、歷史背景》等, 論述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一些特點, 對中國古代的最高權力、國家治理、官吏來源等重要問題, 分層次地進行了探索; 另外收錄作者關于《史記》的文章四篇, 尤其是對《史記》的“崇儒”與“頌漢”問題,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為避免將政治史簡化為政治斗爭史,本書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進而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始終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而前人多所強調的黨爭、腐敗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這一異化的副產品。其次,本書從技術與觀念的層面,說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現的彈性與多元性,而非某種固定的趨勢,這也是為了跳出泛論君權強弱大小
本書以東漢士人清議活動及由此引發的士人思想文化變化作為研究對象。書中對清議的文化涵義和古代清議傳統作出了較為全面的考察, 系統梳理了東漢士人清議產生的時代因素和文化背景, 并就黨人清議和名士清議的表現形態及其政治性與輿論性進行了探討, 補充或糾正了前人相關成果中的不足。在對清議的方式與傳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礎上, 書中著重探討了清議活動中衍生出的士人文化類型, 并就清議與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創作的關系、清議活動中的謠諺藝術及其政治文化意義、名士品評人物過程中新創的題目文化及其影響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