銻已經成為全球性、新型污染物。有關環境中銻污染及環境地球化學過程及效應研究,近年來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針對中國特色礦產銻礦資源開采利用過程中產生的銻污染問題,結合作者完成的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本書系統介紹了含銻礦物淋溶釋放、環境中粘土礦物、鐵錳氧化物對銻的吸附、以及鐵錳氧化物介導下的銻的氧化過程和機理。全書共分3部分22章,第1部分是關于含銻礦物淋溶釋放動力學過程和機理,包括氧化銻、硫化銻、天然銻礦物及剎車片中銻的淋溶釋放特征;第2部分是關于典型礦物對銻的吸附過程及機理,包括典型粘土
本書以砷、銻兩種典型類金屬污染物為對象,從配位結構、賦存形態等化學基礎出發,論述環境中砷、銻污染成因、多介質界面過程、及其耦合機制,總結歸納砷銻的先進分析技術與現場檢測手段,并從污染源阻斷等角度,論述砷銻污染阻控與修復技術原理。本書共分6個章節,主要內容包括砷銻賦存形態與配位化學、砷銻環境樣品的分離分析方法、基于原子光譜與生物技術的砷銻現場分析方法、砷銻的環境形態轉化與界面分子機制,以及環境水體、土壤基質中的砷銻污染防治技術與修復原理。本書理論與實踐并重,將系統總結砷銻的環境行為特性及防治實踐。
本書介紹分析了我國湖泊、河流、濕地等面臨的實際問題,并以生態學視角闡釋水域生物要素與生態過程;在此基礎上,梳理總結了水域生態恢復的理念、技術方法,并介紹了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進一步總結了水生態恢復方案的設計流程,并提供了來源于實際工程的設計方案,幫助讀者學習與掌握設計方法。本書注重生態學理論、工程思維和技術方法的相互貫通,可用于大專院校生態環境專業教學,也可以為相關領域工程師學習理論和技術方法提供較好的參考。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社會生態系統轉型發展過程復雜多樣,建立起了跨空間尺度上物質流、能量流等復雜的社會生態關聯關系。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快速城市化和高強度工業化的一系列挑戰,全球開始探索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轉型路徑,深入協調時空尺度上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全方位生態關系。本書在對當前全球的社會生態系統轉型、轉型分析框架和多學科研究的綜述基礎上,從城市代謝轉型、部門能源轉型、區域工業、農業和旅游的綠色發展轉型等的全方位視角,分析過去十多年我國面臨的區域社會生態轉型挑戰和空間實踐。最后,本書從社會生態
本書基于《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水平診斷(2022)》中提出的“碳循環系統-過程管理”雙視角,優化了體現八個低碳建設維度(能源結構、經濟發展、生產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匯、森林碳匯、綠地碳匯與低碳技術)與五個低碳建設環節(規劃、實施、檢查、結果與反饋)的矩陣型診斷指標體系。本書展示了作者團隊開發的數字化診斷系統,幫助挖掘診斷指標的數據,診斷了我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低碳建設水平。本書首次剖析了我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低碳建設現狀、經驗、短板與提升方向,為我國城市科學地發展低碳建設模式提供了理論
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關鍵基礎作用。本書通過對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國內生態文明教育發展歷程與實踐的全面回顧,闡述了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發展、政策演進以及基礎教育領域生態文明實踐的發展邏輯與特色創新。面向未來,重點對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的邏輯構建、內容體系、實施策略與實施案例等內容做了詳細分析與全面設計。同時, 對面向2050 年的生態文明教育,從教與學方式變革、教師培訓創新、區域生態文明教育與實踐、終身學習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未來重點實踐領域等多層面做了全景
本書概述光催化基本原理與過程、光催化材料的性能提升策略及其在環境與能源領域的應用;重點介紹代表性高性能光催化材料如金屬氧化物(二氧化鈦)、金屬硫化物(CdS)、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金屬有機骨架(MOFs)化合物的構建,以及助催化劑如MXene和單原子修飾提升其光催化分解水產氫、CO2還原和氮氧化物氧化去除等性能,并講解天然礦物光催化在環境凈化中的貢獻。
生態環境問題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我國跨行政區的地理形態分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區際生態保護與治理的協調與聯動現象。因而,如何平衡不同地區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如何協調不同地區的生態、經濟等利益,是生態補償必須正視的問題。本書在分析區際生態補償模式、區際生態補償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對區際生態補償各方利益博弈進行分析,建立區際生態補償的一般機制,并對不同生態系統的區際生態補償的機制進行了特別分析,最后構建了區際生態補償制度框架。
本書闡述了資源循環體系的意義、建設理念、模式框架、生產要素組合等,提出了創建流程和數學表達,并以產業、要素等多元融合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了資源循環體系的創新理論。本書還較為全面地介紹了資源循環體系在不同領域多個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的相關知識。本書可供循環經濟項目實施主體、規劃設計部門、投資者、運行方和資本運作機構的理論工作者、企事業管理者、科研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產業經濟、資源循環、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物流等專業本科與碩博研究生的專業輔助教材。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書響應新時代的召喚,研究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地闡述評價大型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原理,構建了“載體-荷載”視角的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理論。本書通過選取我國35個典型的大型城市作為實證研究樣本,從水資源、能源資源、大氣環境、土地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交通、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九大維度承載力出發,深入剖析了我國大型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及問題,明確了我國大